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4: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朋友們: </STRONG></P>
<P><BR><STRONG>醫學是以「人」為對象的學問。 </STRONG></P>
<P><BR><STRONG>要學醫,首先就要懂得人體的構造、機能和它們的道理──這就是所謂「解剖生理學」。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在二千多年前的成熟階段,便開始有了比較系統的解剖生理知識,對於人體重要臟器的構造與機能,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 </STRONG></P>
<P><BR><STRONG>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識,是和現代解剖生理知識,有著一定距離的。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我們不了解事物的歷史發展,把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解剖生理知識,硬套在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上,那就必然會搞得自己頭昏腦脹,增加學習上的困難。 </STRONG></P>
<P><BR><STRONG>這裡我先講一件故事: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4: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十多年前我得了肺病,吐血、失眠,煩躁不安。 </STRONG></P>
<P><BR><STRONG>那時我已讀過初中,學過了「生理衛生學」,懂得了一些關於人的知識。 </STRONG></P>
<P><BR><STRONG>但我大哥卻帶我去看中醫,中醫老先生在診察之後,和我哥哥說我的「肝火很旺」。 </STRONG></P>
<P><BR><STRONG>我聽了這句話,登時向老先生耍起態度來,聲色俱厲地質問他: </STRONG></P>
<P><BR><STRONG>「肝在那裡,你知道不知道? </STRONG></P>
<P><BR><STRONG>肝怎麼會有火? </STRONG></P>
<P><BR><STRONG>真是…」。 </STRONG></P>
<P><BR><STRONG>當時弄得不歡而散,大哥深深責怪我太粗暴了,我總不服氣。 </STRONG></P>
<P><BR><STRONG>以後我自己學了中醫,我才恍然知道這位老先生所講的話,確實並無錯誤。 </STRONG></P>
<P><BR><STRONG>問題在於他所講的「肝」,是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中的「肝」。 </STRONG></P>
<P><BR><STRONG>而我當時心目中的「肝」,卻是現在解剖生理知識中的「肝」。 </STRONG></P>
<P><BR><STRONG>我沒有了解兩者界說不同,便粗暴質問老先生,正說明我那時年幼無知,也說明了學習中醫,如果不弄清楚它自己一套解剖生理知識,是會大碰釘子的。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自己確有一套解剖生理知識,這裡簡單談幾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5: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五臟六腑的機能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中,雖然對於人的整體構造(包括皮膚、肌肉、骨骼及內臟等),都有過觀察和討論,但一般所重視的,主要是「五臟六腑」,其中又以五臟為中心。 </STRONG></P>
<P><BR><STRONG>所謂「五臟」,即心、肝、脾、肺、腎。 </STRONG></P>
<P><BR><STRONG>「心」是管血脈的,是生血的機構。 </STRONG></P>
<P><BR><STRONG>但在許多場合,它又是管思維活動的。 </STRONG></P>
<P><BR><STRONG>即是說古代所說的「心」,有兩重職責,一重相當於現代所說的「心」,管血脈、管血液循環;另一重又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腦」,管思想意識、管精神狀態。 </STRONG></P>
<P><BR><STRONG>古代所說的「肝」,也有兩重職責: </STRONG></P>
<P><BR><STRONG>一重相當於現代的「肝」,管血液儲藏;</STRONG></P>
<P><BR><STRONG>另一重又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腦」,管精神活動的某一部分(「肝志為怒」。 </STRONG></P>
<P><BR><STRONG>「怒」是一種精神活動,古人認為這是歸肝所管的)。 </STRONG></P>
<P><BR><STRONG>古代所謂的脾,也有兩重職責: </STRONG></P>
<P><BR><STRONG>一重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腸胃,具有消化、吸收等機能;另一重也兼管精神活動的某一部分(脾主思。 </STRONG></P>
<P><BR><STRONG>「思」是一種精神活動,古人劃歸「脾」管)。 </STRONG></P>
<P><BR><STRONG>古代所說的「肺」,大致和現代所說的肺差不多,主要管理呼吸機能,但它又管所謂全身的「氣化」。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氣化似乎指全身的一種活力而言,難以確指它相當現代那一個臟器。 </STRONG></P>
<P><BR><STRONG>另外也有把精神活動的某一部份劃歸肺管的,所謂「肺臟魄」。 </STRONG></P>
<P><BR><STRONG>「魄」似指低級中樞的部分活動。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5: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古代所說的「腎」,也有多種職責,主要是管生殖機能,相當於現代男女的生殖系統。 </STRONG></P>
<P><BR><STRONG>但它也管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所謂「腎藏志」、「腎主恐」;有些頭昏、眼花、腰痛、腳軟的神經衰弱症,中醫稱為「腎虛」,就說明這一點。 </STRONG></P>
<P><BR><STRONG>「腎」在中醫解剖生理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STRONG></P>
<P><BR><STRONG>有的學者甚至把它的地位擺在「心」之上,認為「腎主元陽」,主一身的「火化」。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元陽」、「火化」,似乎指機體中一種最根本的動力而言。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六腑」即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膻中(即心包絡)。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大腸、小腸、膀胱的機能和現代的見解,大致差不多;</STRONG></P>
<P><BR><STRONG>「膽」也管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古代認為它主「決斷」;</STRONG></P>
<P><BR><STRONG>「三焦」的意義很廣泛,大致以管體液分布流行為主;「膻中」是古人設想保衛心臟的外圍,也管一些精神活動方面的工作。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古代解剖生理知識和現代的知識有著一定距離,界說不完全一樣,不能等同齊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6: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臟腑的互相聯繫和制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古人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有分工也有合作,有聯繫也有制約,這些關係主要是通過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表達的。 </STRONG></P>
<P><BR><STRONG>古人以五行為世界萬物的基本因素,它表現在五臟方面,則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樣先給五臟打上五行的烙印,然後再在這基礎上建立起相生相剋(相生即相互聯繫,相剋即相互制約)的關係來。 </STRONG></P>
<P><BR><STRONG>根據五行的說法,臟腑相生相剋關係具體是: </STRONG></P>
<P><BR><STRONG>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拿母子關係來比擬,所生的稱為「母」,被生的稱為「子」,如心是脾母,肺是脾子等。 </STRONG></P>
<P><BR><STRONG>除了五行的配置外,還有陰陽學說來說明相互間的關係;古人認為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是互相配合的。 </STRONG></P>
<P><BR><STRONG>具體地說: </STRONG></P>
<P><BR><STRONG>心配包絡小腸、肝配膽、脾配胃、肺配大腸、腎配三焦、膀胱。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拿夫妻關係來比擬,五臟是「妻」,六腑是「夫」;而心、腎二臟好像是一妻多夫。 </STRONG></P>
<P><BR><STRONG>這樣的分配和聯繫、制約關係,或者說「母子」,「夫妻」的關係,到底有沒有實用價值呢? </STRONG></P>
<P><BR><STRONG>我說「有」,而且主要應從臨床實用方面去體會它。 </STRONG></P>
<P><BR><STRONG>舉例說: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一個人害肺病,不應該專注意治肺本身,而應該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STRONG></P>
<P><BR><STRONG>如果在急性期,各種炎症很突出,這時就應該設法降心火。 </STRONG></P>
<P><BR><STRONG>而平肝木又可減輕心火,即間接減輕肺的負擔,這種辦法含有「釜底抽薪」的意義,比見肺病治肺,要高一些;如果在肺病的慢性期,病程經過相當長久,各方面都顯得得耗損很大,這時就應該設法補脾胃,補腎火,因為補脾土可以生肺金,補腎火可生脾土,即間接增強肺的機能,這種辦法含有「雪中送炭」的意義,也比看見肺病只知道專治肺的高明一些。 </STRONG></P>
<P><BR><STRONG>總之應該從臨床實用方面去體會它,才能避免鑽牛角尖的錯誤。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6: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臟腑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古人從現實生活體驗中,發現人體和周圍環境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孤立的,因此產生了「天人合一」等的學術思想。 </STRONG></P>
<P><BR><STRONG>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周圍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最有關係的,莫過於氣候的變化,季節的流過。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這一點,所以古人把六氣(風、塞、熱、濕 燥、火)、四時(春、夏、秋、冬)也用配置的方法,和人的五臟六腑及肌體等等密切的掛上了勾。 </STRONG></P>
<P><BR><STRONG>古人把六氣中的「風」和四時中的春季,分配給「肝」;</STRONG></P>
<P><BR><STRONG>把「熱」和夏季,分配給「心」;「濕」和長夏分配給「脾」;</STRONG></P>
<P><BR><STRONG>「燥」和秋季分配給「肺」;「寒」和冬季分配給「腎」。 </STRONG></P>
<P><BR><STRONG>經過這樣掛勾,五臟又有了新的意義,它不僅僅代表解剖生理上的臟腑了,而有了一種屬於病理範疇的含義。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裡面說: </STRONG></P>
<P><BR><STRONG>「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就各種病象(風、寒、燥、濕等都是病象的綜合概括),都有它一定的從屬的臟腑,治療這種病象應該抓住它所主管的臟腑,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STRONG></P>
<P><BR><STRONG>同時春季是「肝」當家,冬季是「腎」當家,這就要求在處理各種疾病時,適當照顧它的當家人,含有衛生和預防為主的意義。 </STRONG></P>
<P><BR><STRONG>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知識時,有時還要結合病理和治療去看它,不能停留在「解剖生理就是解剖生理」這一點上。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19:37: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此外中醫所說的一些解剖生理名詞,往往還牽涉到很多方面,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六經」,它可以作為經洛看,又可以作為急性發病六個階段或症候類型看,《溫病條辨》中所說的「三焦」也是如此,又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心下」並不是確指心的下面,而是指上腹部(當胃的部位)而言,所說「熱結膀胱」的「膀胱」,並不是指真正的膀胱,而是泛指小腹部(當膀胱所處的局部)而言;</STRONG></P>
<P><BR><STRONG>所說「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胃」中,並不是真正的胃,而是泛指大腹部(相當于大腸所處的部位)而言。 </STRONG></P>
<P><BR><STRONG>像這些問題,如果不細心體察,便難免以辭害意,望書興嘆了。 </STRONG></P>
<P><BR><STRONG>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書,可參考《難經》、宋慈《洗冤錄》、張景岳《張氏類經》附翼《臟腑類》、王清任《醫林改錯》、唐容川《醫經精義》。 </STRONG></P>
<P><BR><STRONG>近人李聰甫著《中醫生理學之研究》亦可參考。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2: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朋友們: </STRONG></P>
<P><BR><STRONG>在第三次通信中我曾提到學習中醫解剖生理知識,有時要結合學習中醫病理及治療知識。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病因病理知識值得學習嗎? </STRONG></P>
<P><BR><STRONG>我們知道: </STRONG></P>
<P><BR><STRONG>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疾病的原因及病理變化,大都認識得很清楚了。 </STRONG></P>
<P><BR><STRONG>在我們的生括中,什麼細菌呀、原蟲呀,大都聽得很熟悉了。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還可以在顯微鏡下親自檢閱痢疾阿米巴的活動,檢閱血吸蟲毛蚴的破卵而出。 </STRONG></P>
<P><BR><STRONG>或者在解剖室中看到肝癌病人的巨大變壞了的肝臟等等。 </STRONG></P>
<P><BR><STRONG>這都是千真萬確的科學知識,是不容懷疑的,也是應該學習的。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如果要學習中醫,要掌握中醫知識的話,那就除了現代的醫學科學知識外,還應該著重學習中醫病因、病理知識。 </STRONG></P>
<P><BR><STRONG>因為解剖生理、病因病理和診斷治療這是一整套的東酉,拆散了就會牛頭不對馬嘴,道理是很顯然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3: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對於病因的見解,簡單地說就是所謂「外感於六氣,內傷於七情」。 </STRONG></P>
<P><BR><STRONG>「六氣」包括一切自然界的致病因素,「七情」包括一切社會性的致病因素。 </STRONG></P>
<P><BR><STRONG>上面曾經一再提到過: </STRONG></P>
<P><BR><STRONG>在古代農業生產的條件下,自然界氣候;季節的變化,對於當時的生產。 </STRONG></P>
<P><BR><STRONG>生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STRONG></P>
<P><BR><STRONG>從過一現實情況出發,所以古人認為自然界氣候、季節的變化,對於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古人對於氣候季節的變化,當然是從兩方面求看的。 </STRONG></P>
<P><BR><STRONG>從正面看,看到了它對於生產的促進,從反面看,也看到了它對於生產的災害。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古人比如說: </STRONG></P>
<P><BR><STRONG>「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STRONG></P>
<P><BR><STRONG>那麼氣候季節變化對於疾病發生,是怎樣引起的呢? </STRONG></P>
<P><BR><STRONG>歸納來說,不外乎兩點: </STRONG></P>
<P><BR><STRONG>其一是「當令」的遲、早,其二是太過、不及。 </STRONG></P>
<P><BR><STRONG>四時氣候的一般規律是春溫、夏暑、秋涼、冬寒。 </STRONG></P>
<P><BR><STRONG>如果到了春天,氣候不是溫和,而是像嚴冬一樣的酷冷,這就叫「至而未至」,如果春天溫和太過,甚至像暑天一樣酷熱,這就叫「至而太過」。 </STRONG></P>
<P><BR><STRONG>這都不利於人類生活,有利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古人稱這種災害性的氣候為「六淫」,為「時行之氣」,認為這是引起疾病大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STRONG></P>
<P><BR><STRONG>從今天的知識來衡量,它仍然有一定的正確性。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3: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進一步說,中醫所說的六淫,還不僅僅表現在氣候本身上,經過古代醫學家的加工,所謂六淫,有它各自的特性或特徵,有它的具體臨床類型,有它的兼涉和分化等等,這些涵義遠遠超過了氣候變化的本身。 </STRONG></P>
<P><BR><STRONG>六淫的特性或特徵是怎樣的呢? </STRONG></P>
<P><BR><STRONG>古人的解說並不具體,而帶有一些抽象的概括。 </STRONG></P>
<P><BR><STRONG>如說「風」性動而疏泄,善行而數變;「寒」性凝斂;「濕」性黏膩濡滯;「燥」性干勁;「暑」兼濕熱,多穢濁;「火」性燔灼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抽象的解釋,需要細細地體會,尤其是要結合臨床類型來體會它。 </STRONG></P>
<P><BR><STRONG>比如說手足搐溺、角弓反張、口眼歪斜等等症狀,中醫統統歸入「風」病一類,因為它們符合「風」的變化大和動盪不定的特性;比如說惡寒、蜷臥、遍身皮膚汗孔瑟縮顯得像雞皮一樣,甚至牙齒亂顫等等症狀,中醫統統歸入「寒」病一類,因為它們符合寒的收斂、凝聚的特性;又此如說: </STRONG></P>
<P><BR><STRONG>《溫病條辨》中把「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這一系列的症狀,創造性地給它一個病名,叫作「濕溫」。 </STRONG></P>
<P><BR><STRONG>為什麼《溫病條辨》的作者這樣叫法呢? </STRONG></P>
<P><BR><STRONG>有沒有根據呢?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肯定這樣叫是有根據的,根據就在於掌握了六淫的特性。 </STRONG></P>
<P><BR><STRONG>吳鞠通先生自己解釋道: </STRONG></P>
<P><BR><STRONG>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似乎像「傷寒」,但脈弦細而濡,就證明它決不是傷寒(寒性凝斂、脈應當「緊」,現在脈卻是一種軟性的濡脈,剛好同傷寒相反,所以斷它決非傷寒);</STRONG></P>
<P><BR><STRONG>舌白不渴、面色淡黃、也不像傷暑之偏於火者(傷暑也會惡寒、頭痛、身重,但暑兼濕熱,如果偏於火者,它就應該有舌赤、大渴、面赤、大汗等症狀,現在卻是舌白不渴、面色淡黃,所以斷定不是傷暑中的火症)。 </STRONG></P>
<P><BR><STRONG>胸悶不飢、是濕閉清道,午後身熱,固濕是陰邪,由長夏而來,其來也漸,且其性氤氳黏溺,不像寒邪之一汗即已,熱邪的一涼即退,而確求速效(這是從正面解釋它屬濕屬溫的理由)。 </STRONG></P>
<P><BR><STRONG>從這裡使我們體會到: </STRONG></P>
<P><BR><STRONG>要作中醫外感病的診斷,首先就要抓住六淫特點,如果我們不懂得這一條道理,那就只有死記條文,死記症候,而缺乏定見,缺乏一種獨立思考的定見。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4: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淫本來有一定的季節性,那一個季節便出現那一種「淫」,但經過醫學家加工的「六淫」,在臨床上有它另外的意義,它代表了不同的症候類型。 </STRONG></P>
<P><BR><STRONG>當然在這裡又給附加了一些東西,如中醫所常用以作為病症分類的「表裡虛實」等。 </STRONG></P>
<P><BR><STRONG>拿「風」來說,有「在表」的風,它就是平常所說的傷風感冒。 </STRONG></P>
<P><BR><STRONG>也有「內風」,這就是平常所說的「中風」、半身不遂等。 </STRONG></P>
<P><BR><STRONG>拿「寒」來說,有「寒實」、有「虛寒」,前者大便不通而不能單用大黃,芒硝,必須配合附子、乾薑;後者絕不能用一些兒寒涼藥,完全要用溫補;</STRONG></P>
<P><BR><STRONG>其他各「淫」,也都是經過「評比」而分化為各種不同的類型,(這個問題,以後我們還要談)。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我們學習中醫病因知識中的「六淫」,還要很好地結合它的臨床學來體會,否則便會變成一番空洞的大道理,而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STRONG></P>
<P><BR><STRONG>六淫雖然是致病因素的重要一面,但它僅僅是一面而不是全面。 </STRONG></P>
<P><BR><STRONG>正如俗話說的: </STRONG></P>
<P><BR><STRONG>「一個巴掌拍不響」,單有六淫作怪,而人體本身無隙可乘時,疾病還是不能發生發展起來的。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裡面許多地方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勇者氣行即已,怯者著而成病」,這是正確的。 </STRONG></P>
<P><BR><STRONG>假如人身有隙可乘,同一致病因素,為什麼又會出現不同的症候類型呢? </STRONG></P>
<P><BR><STRONG>這也要結合病人的主觀條件來看,在許多主觀條件中,中醫十分重視「體質」的因素,認為六淫會隨著人的體質而轉化,用中醫最簡單的術語說來,就是所謂「從陽化熱,從陰化寒」。 </STRONG></P>
<P><BR><STRONG>假若陽氣旺盛的體質,得病後容易表現「熱證」,而陰氣太過的體質,得病後卻容易表現為「寒證」。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學習中醫病因學說,還要結合中醫關於體質分類的方法。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4: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關於致病因素的另一個大部門一社會性因素,近年來大家都學習過馬列主義,又多少知道一些巴甫洛夫學說,對精神異常給疾病的影響已無多大懷疑,這裡不打算多談,這裡只說明一點,即中醫對精神性致病因素劃分為幾個臟腑主管: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喜笑傷心、思慮傷脾、惱怒傷肝、憂愁傷肺、驚恐傷腎」,而且每一種情緒波動又按它的程度劃分為若干等級,如惱怒傷肝,中醫有「伐肝」、「抑肝」、「平肝」、「清肝」、「柔肝」、「疏肝」等許多方法。 </STRONG></P>
<P><BR><STRONG>這些方法和情緒波動的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重的需要「伐」、需要「抑」,輕的就只要「柔」、「疏」即可了。 </STRONG></P>
<P><BR><STRONG>有關中醫病因知識的學習問題,就談這一點;</STRONG></P>
<P><BR><STRONG>下面再談談有關中醫病理知識的學習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在古代封建社會條件下,中醫缺少病理解剖的機會,有關病理方面的知識,大多只能從一些外在的表現來觀察。 </STRONG></P>
<P><BR><STRONG>它所用以說明這些知識的術語,也比較貧乏一些。 </STRONG></P>
<P><BR><STRONG>一般說來: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致病因子作用於人體以後,首先是傷及人體的最外一層,其次再由皮膚而肌肉,由肌肉而筋骨,由筋骨而臟腑。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說「善治病者治皮毛,其次治經絡」。 </STRONG></P>
<P><BR><STRONG>如果等到病邪深入臟腑再治,那就會焦頭爛額了,這是把人體從解剖面來觀察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5: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人體各方面來觀察疾病的病理變化,還有三陰三陽這一方面。 </STRONG></P>
<P><BR><STRONG>古代解剖系統中三陰三陽的地位很高,它不但概括了整個的肌體,也概括臟腑,同時還概括了臟腑與肌體的聯繫問題。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古人在臟腑之外,很強調經絡的重要,說什麼「不識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按照經絡的層次來看,「太陽」主最表一層,「陽明」主肌肉一層,「少陽」主半表半裡一層。 </STRONG></P>
<P><BR><STRONG>三陰──「太陰」、「少陰」、「厥陰」都屬裡,而太陰是偏近於外面的,稱為裡中之表;厥陰是最深入的,稱為裡中之裡;「少陰」的地位和「少陽」差不多,介乎兩者之間。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這樣的編排,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內經」裡面講傷寒傳變的次第是: </STRONG></P>
<P><BR><STRONG>「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了;同樣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張仲景《傷寒論》將急性發熱病分為六經,而按照內經既定的次序了。 </STRONG></P>
<P><BR><STRONG>當然疾病的發展也會有些例外,古人對這些例外,或稱為「直中」、或稱為「合病」、「併病」,基本上解決了這些矛盾。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15: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明清兩代的溫病學家則特別重視從人體的縱剖面來觀察病理變化,這就是著名的「溫病須究三焦」學說的中心論點。 </STRONG></P>
<P><BR><STRONG>溫病學者認為溫邪由口鼻而入,它首先侵襲的是上焦,在手太陰「肺」,以後才逐漸發展波及中焦、下焦,三焦也概括了臟腑、肌體或某些整體性的機能活動。 </STRONG></P>
<P><BR><STRONG>近百年來「三焦」在中醫病理學說中的地位顯然提得很高了,有人批評溫病學家的「傷寒由表入裡,須橫看;溫病由上而下,須豎看」,以為「六經」即可概括「三焦」,否認三焦學說的進步性,其實這是一種偏見。 </STRONG></P>
<P><BR><STRONG>如果平心靜氣一些,承認病邪「由口鼻入」較「由肌表入」為合理,那我們就必然會同意病溫學家的主張了。 </STRONG></P>
<P><BR><STRONG>不過無論六經也好、三焦也好,它都比較適宜於說明急性發熱病;如果要廣泛適應於各種急慢性病,那就又以比六經三焦更有概括意義的「氣分」、「血分」為合適了。 </STRONG></P>
<P><BR><STRONG>所謂「氣分」一般指機能性病變而言;「血分」指器質性病變而言。 </STRONG></P>
<P><BR><STRONG>它廣泛適應於各系統疾病。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裡面曾把各個系統病症歸納為「氣分」(是動病)「血分」(所生病)兩大類,可以概見。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4: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FONT><FONT color=red>?</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臟腑的生剋關係,也是中醫病理學說中的一大部門。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某一臟腑有病,不僅僅影響它自己本身,而且還影響到它遠隔的相關臟腑。 </STRONG></P>
<P><BR><STRONG>我們在第三次通信中曾經簡單提到這一點,可以參考。 </STRONG></P>
<P><BR><STRONG>學習中醫的病理知識,我以為掌握了六經、三焦、氣血、生剋等幾點,大致已差不多了;</STRONG></P>
<P><BR><STRONG>有人把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劃在病理範圍內來討論,我以為不大合適,因為這主要是「辨證」-診斷方面的問題,不是專從疾病傷及臟腑來討論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4: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朋友們: </STRONG></P>
<P><BR><STRONG>許多畫家塑造中醫的形象時,總是採取中醫把脈時這一題材。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很多群眾在識別醫生是中醫或是西醫時,首先就看這位醫生會不會把脈。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有些群眾不肯講述自己的病情,要中醫從把脈中完全解決診斷問題,如果講對了,就樂意接受治療,如果醫生遲疑一下,或多問兩句,病人就以為這位醫生不高明,對他懷疑或喪失信心。 </STRONG></P>
<P><BR><STRONG>在中醫自己呢,確也有極少數的人不要病人講病情,單從把脈斷病,以為非如此就不能表現自己的本領。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把脈在病人和醫生之閉,有著那麼高的地位,而把脈又不像其它診察方法一樣具體、形象,所見有些朋友在學習中醫時,往往為這一問題所苦惱,甚至廢然而退,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5: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把脈是不是神秘不可捉摸,難以理解呢? </STRONG></P>
<P><BR><STRONG>它是否可代替全部診察方法呢? </STRONG></P>
<P><BR><STRONG>在這次通信中我們就著重談談這個問題吧。 </STRONG></P>
<P><BR><STRONG>首先我們肯定把脈並不是什麼神秘、難以理解的一件事。 </STRONG></P>
<P><BR><STRONG>一個正常的人,他的脈搏每分鐘該跳幾次,它的壓力大小,它沖激脈管壁的幅度和強度等等,都有它一定的規律,一定的「常數」,如果全身或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這種規律,就會遭到擾亂或破壞,這是可以理解的。 </STRONG></P>
<P><BR><STRONG>古人根據無數的臨床實踐,把病理性的脈搏歸納為二十多種,雖然其中有一些確有「心中了了,指下雖明」的情況,但基本精神則在於掌握脈的「至數」(即每分鐘跳多少次),脈位的高、低,脈狀的大、小、長、短、曲、直,脈勢的有力、無力、流利、不流利這幾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6: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至數方面說,一般以一呼一吸四至為「平脈」(即平常無病的脈)。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超過此數,則稱為「數脈」(數音速),不足此數則稱為「遲脈」。 </STRONG></P>
<P><BR><STRONG>數脈一般應屬於「熱證」,遲脈一般應屬於「寒證」,前者表示全身或局部機能的亢進,後者表示全身或局部機能的衰退,這是很合理的。 </STRONG></P>
<P><BR><STRONG>從脈位高低說,中醫以輕輕下指,脈搏卻躍然指上的情況為「浮脈」。 </STRONG></P>
<P><BR><STRONG>以重按才可能摸到的情況為「沉脈」。 </STRONG></P>
<P><BR><STRONG>浮脈一般認為病理生理的傾向集中在體表,屬於「表證」。 </STRONG></P>
<P><BR><STRONG>沉脈一般則認為病理生理的傾向集中在體內,屬於「裡證」。 </STRONG></P>
<P><BR><STRONG>這也沒有什麼不可解之處。 </STRONG></P>
<P><BR><STRONG>從脈狀大小方面說,脈波在指頭下幅度大,即稱為大脈,幅度小即為脈小或細脈。 </STRONG></P>
<P><BR><STRONG>一般認為前者屬「氣虛」,後者屬於「血虛」。 </STRONG></P>
<P><BR><STRONG>從脈勢的有力無力方面說,有力的即屬於「實證」,無力的即屬於「虛證」,至於怎樣是氣虛、血虛、實證、虛證,以後我們還要談到,這裡暫不多提。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6: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總起來說,中醫的脈名雖多,都可以歸納在以上幾個範疇之內。 </STRONG></P>
<P><BR><STRONG>如芤、滑、洪脈可歸到浮脈類,伏脈、濡脈可歸到沉脈類,緩、微、濡脈可歸到遲脈類,弦、緊、實脈可歸到數脈類等。 </STRONG></P>
<P><BR><STRONG>而脈的形狀又須和脈勢相結合,同一脈形,有力、無力所反映的病態,是有很大出入的。 </STRONG></P>
<P><BR><STRONG>如浮脈有力主風,無力主虛。 </STRONG></P>
<P><BR><STRONG>沉脈有力主食積,無力主氣。 </STRONG></P>
<P><BR><STRONG>遲脈有力主疼痛,無力主冷。 </STRONG></P>
<P><BR><STRONG>數脈有力主熱,無力主瘡等。 </STRONG></P>
<P><BR><STRONG>當然,具體的病人脈象,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二種或二種以上脈形同時發現的。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情況中醫稱為「相兼」,更能說明病症的性質。 <BR></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2-11-17 20:36: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把脈裡面有兩個問題是使人懷疑的: </STRONG></P>
<P><BR><STRONG>第一個問題是以脈的部位分配臟腑的問題,如所謂「左: </STRONG></P>
<P><BR><STRONG>心、小腸、肝、膽、腎;右: </STRONG></P>
<P><BR><STRONG>肺、大腸、脾、胃、命」,這是中醫脈學最受人攻擊的地方。 </STRONG></P>
<P><BR><STRONG>古代也有部分名醫對這個問題提出異議,但畢竟同意的人佔多數。 </STRONG></P>
<P><BR><STRONG>個人對這方面實際體會不多,採取保留和存疑的態度。 </STRONG></P>
<P><BR><STRONG>第二個問題是專以某種脈形來推斷所患係何種疾病問題。 </STRONG></P>
<P><BR><STRONG>脈訣書上對這方面記載頗多,執業醫生亦多以此作為診斷的標準,但反對這種說法的人頗不少。 </STRONG></P>
<P><BR><STRONG>以脈只二十幾種,病是千變萬化的,那能以少數脈形來統括無數的疾病呢? </STRONG></P>
<P><BR><STRONG>比較合理的說法是以脈象來觀察疾病的性質、傾向性,如前面所說的「浮脈主表、沉脈主理、數脈主熱、遲脈主寒」等等,這是古今中醫所一致公認的,也是相當正確的。 </STRONG></P>
<P><BR><STRONG>我們說把脈可以觀察疾病的性質、傾向性,並不等於說除把脈外,其它一切診察方法都用不上,相反,我們強調「四診」──望色、望舌苔、聞聲、問病史、問自覺症狀及切脈應該密切結合起來,這才是科學的實事求是態度。 </STRONG></P>
<P><BR><STRONG>這裡舉一個例子來銳明四診結合的重要性。 <BR></STRO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