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崑曲】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16 22:46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崑曲】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崑曲

 

崑曲,即指用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地的聲腔來演唱的歌曲,無論其為南戲、北劇,或元明清散曲,只要用崑山腔來演唱,都叫做崑曲,若指用崑山腔來演唱的戲劇,則可以謂之「崑劇」。

 

明嘉、隆間,崑山出了一位音樂大師魏良輔,他潛心於崑山土腔的改革,汲取傳統的絃索調和各地聲腔的長處,創出了一種清柔而婉折的「水磨調」,於是梁辰魚起而效之,作江東白苧、浣紗記、推波助瀾,海內風靡,崑山腔遂逐漸稱霸劇壇,萬曆間大盛,清康熙間餘勢未衰,迄乾隆間乃與亂彈爭衡,同光間皮黃取而代之。

 

徐渭南詞敘錄云:「今崑山以笛管笙琵按節而唱南曲,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為可聽,亦吳俗敏妙之事。」

 

可見崑曲是以管樂器主奏,這也許就是魏良輔等所加入的,因為南曲初時只用「絃索官腔」,樂器是箏琶之類。

 

崑曲所講究的是「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

 

使人有「啟口輕圓,收音純細」的感覺。

 

崑曲是最能顯現我國語言特質的一種樂曲。

 

崑曲的特質是語言旋律與音樂旋律的融會無間,而崑劇的特質,則是歌舞樂的密切結合。

 

也就是崑劇是要用肢體的語言來傳達歌辭的內容和音樂的情感,歌、舞、樂之間是三位一體的,互相應合的。

 

所以崑劇可以說是藝術水準發展到最高超的歌舞劇。

 

將崑曲的音樂和身段一起記錄下來,且不刪其賓白的書籍,就所知者有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琴隱翁亭的審音鑑古錄,一共選錄琵琶記等九劇六十六齣。

 

自從染辰魚的浣紗記之後,崑劇便似乎注定要走上審音律、論辭藻的狹隘路途,因此全本崑劇難覓舞臺佳構,而不得不趨向酒筵歌席的淺斟低唱,於是論搬演也大多數是零折散出了。

 

(曾永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3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