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業使命】
產業革命以後,各國漸將經濟政策的重心移向工業,農業退居次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重新認識了農業的重要與潛力,因工業的原料,大部分來自農業,主要的軍糈民食,仍須依賴農畜產品的供應,農業仍是基本的生產事業,農業又被重視。
農業是供給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質的泉源,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國家文化進步。
農業的使命,依照經濟文化的進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業為個人的一種謀生行為,生產之目的以供應個人及其家庭生活為主體,謂之家庭經濟。
第二階段,農業為社會的一種生產企業,生產目的以追求企業利潤為中心,謂之商業經濟。
第三階段,農業為國家的一種基本產業,生產的目的以促進民生為目的,謂之國家經濟。
農業生產的使命,是由個人、社會而至國家,逐漸演進發展的。
由供給衣食需要,進而供應工業原料,再進而促進工商貿易,平衡國際收支,維護世界和平。
(徐昕影)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6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