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梆子】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7 07:30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梆子】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7 07:35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梆子

 

梆子,即秦腔,原名西秦腔,出自甘肅。

 

清吳太初燕蘭小譜云:「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

 

秦腔本甘陝一帶民歌,寖成西北大型戲曲。

 

其音高亢激越,而節奏明朗。

 

以陝西梆子為正宗。

 

傳至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各省,參以當地之土腔老調而各有所別。

 

遂有陝西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之分。

 

一、陝西梆子:長安為古帝王之都。

 

興於甘肅之謳唱,流傳至此而繁衍,至民國初年尤盛。

 

當時著名之模範科班有五,為易俗社、正俗祉、三意社、秦鐘社、牖民社。

 

其中以易俗社創辦最久,成就殊大,而人才輩出,花旦劉箴治,有戲聖之稱。

 

陝西梆子以長安梆子為主。

 

另有同州梆子,稱為東路。

 

其傳至湖北者變為襄陽調,傳至四川者成為川梆子。

 

二、山西梆子:以本地之勾腔與梆子腔結合後所產生之新腔調。

 

燕蘭小譜云:「山西勾腔,似崑曲而音洪亮,介乎京腔之間。」

 

以勾腔雜入秦腔,遂成山西梆子。

 

清光緒間(西元一八七五~一九○八年)大行於京師,故又稱京梆子。

 

其中又分為三種:(一)為南路梆子,又稱蒲州梆子或蒲劇。

 

(二)為中路梆子,又稱太原梆子或晉劇。

 

(三)為北路梆子,又稱代州梆子。

 

再往北出張家口,即稱口梆子。

 

三、山東梆子:自山西傳至,參以本地之土調而成。

 

其中又分為三種:(一)為本地?

 

音ㄗㄠˇ(早),意謂山西人。

 

蓋謂以山東本地之腔調而唱山西梆子。

 

(二)為東路梆子,亦名章丘梆子,或山東謳。

 

(三)為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

 

四、河北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代州梆子)傳至張家口,稱口梆子,即最早之河北梆子,與當地之老調梆子及大油梆子不同。

 

五、河南梆子:梆子傳至河南,益以當地民歌與有說有唱之鼓子曲而成之腔調。

 

因受地域影響,其中又分三種:(一)為豫東調,即開封調。

 

(二)為豫西調,即洛陽調。

 

(三)為改良豫劇,為今日豫劇之代表。

 

(楊向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8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