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備讀】
書名 中醫眼科備讀
作者 聶天祥
朝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分類 眼科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AD%E9%86%AB%E7%9C%BC%E7%A7%91%E5%82%99%E8%AE%80/index
【致讀者】
http://www.rich8.com/8/shop/wdgsjs.php?wdid=020918
我是《中醫眼科備讀》的作者聶天祥,網店中所售書籍,為個人承擔的自銷部分,著書者要賣書,實無奈之舉。
為使網店減少商業色彩,增加學術氣氛,專立了「閱讀全書」、「參考資料」等欄目,登載了《中醫眼科備讀》的全部內容及著作以外的相關資料,歡迎廣大讀者流覽。
網店設有「作者論壇」欄目,發表與《中醫眼科備讀》相關的學術文章,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眼科知識」欄目的宗旨在於普及眼科知識,特別著重普及中醫眼科知識。
在網店的首頁,並增加了「中國中醫眼科雜誌」、「中國眼科網」、「中國中醫眼科專業網」、「中國青光眼網」、「中國眼科醫生網」、「中國眼視光網」、「眼視光學院」、「北京華德眼科醫院」、「中醫眼科副主任醫師張彬個人主頁」、「中醫治療眼病網」、「沈希成眼科公社」等眼科網站及「江蘇中醫藥資訊網」、「商務網上書店」等網站的友情鏈結,希望大家喜歡。
所有這些,嘗試將《中醫眼科備讀》專賣店辦成學術型網店。
作者簡介:1945年11月出生,大專學歷,副主任中醫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長期從事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眼科臨床工作,在國內多種刊物上發表中、西醫眼科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前言】
中醫眼科是中醫臨床學科的一門分支,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內容.。
學習中醫眼科與學習中醫其他臨床學科一樣,面臨著古籍的閱讀理解、臨床的辨證施治、方劑的記憶、藥物的配伍等問題。
本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歷經十載,編著成《中醫眼科備讀》一書。
「備」者,後備也,以補中醫眼科教科書與專著之所未及;
「讀」者,學習也,以供學習時參考之用。
全書分四卷。
卷一目論語摘:選摘古典醫籍中精闢論述,以語錄形式歸類,逐條加以注釋、分析和發揮,幫助讀者研讀原著,從而對中醫眼科的基礎理論有一個較系統的認識;
卷二目病條辨:以條辨形式論述眼科常見病及一些疑難病證的辨證與治療.不同於一般教科書以「病」分述,而以「證」歸類。
條辨中的證治,以編者臨床實踐為主,結合近年來國內各地的研究成果及傳統治法,切合臨床實際,較好地解決了眼病常無證可辨的問題;
卷三眼科方歌:選錄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眼科方劑111首,編成七言歌訣,並附組成、功用和應用等;
卷四眼科藥對:列眼科臨床常用的藥對192對,闡述每對藥物之配伍意義及其在眼科的臨床應用,不同於對單一藥物的論述。
本書普及與提高並重,既適合於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眼科的各級醫生在工作中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學生學習《中醫眼科學》的參考書。
當今現代眼科學迅猛發展,中醫眼科要求得生存和發展,需要各級中醫眼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編者長期在基層醫療單位從事中醫眼科及中西醫結合眼科的臨床工作,並致力於中醫眼科的理論研究,本書為編者傾心之作,若能為中醫眼科的繼承和發揚略盡綿薄之力,則於願足矣。
編者 2001年1月。
【編者說明】
1.卷一中每條語摘均標明出處,並附按語。
2.卷二中每條後加按。
3.為便於論述清楚,卷二各條採用西醫病名,症狀描述亦多用西醫術語。
4.卷二中各條的治療以內服方為主,目的在於論述眼病辨證、辨病論治的規律。
為突出本書中醫特色,有關西醫治療方面的內容從簡、從略。
5.卷二中所列方劑,凡屬引用者,在方劑後注明出處,凡是編者自擬方劑則不注明。
6.卷三係眼科專用方劑歌訣。
凡屬眼科常用的基礎方劑歌訣,則作為附錄,列於該卷後,其歌訣大多摘自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方劑學》,部分摘自《湯頭歌訣》。
7.卷三中每則方歌下列組成、功用、應用、附方等條目。
8.凡卷二中編者擬定的方劑,未編入卷三眼科方歌。
9.卷四藥物的分類及排列,按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的分類方法及排列順序。
【《中醫眼科備讀》目錄】
卷一 目論語摘。
一、解剖生理 1.概論 2.目與肝 3.五輪 4.三神三真。
二、病因病機 1.六淫 2.精虧 3.血病 4.脾胃虛弱 5.目竅閉塞。
三、辨證 1.概論 2.五輪辨證 3.辨虛實、陰陽、經絡 4.辨風熱濕痰 5.辨目病難易。
四、治法 1.概論 2.散清補瀉 3.通利玄府。
卷二 目病條辨 一、風證二、風熱證三、火熱證四、水濕證五、燥證六、寒證七、血證八、虛證九、痰證。
卷三 眼科方歌。
一、祛風劑 1.羌活勝風湯(附選奇場) 2.四味大發散(附八味大發散) 3.驅風一字散(附烏蛇湯) 4.菊花散(附仙棗湯) 5.排風散 6.除風益損湯(附當歸養榮湯) 7.當歸活血飲。
二、瀉火劑 l.涼隔連翹散 2.眼珠灌膿方(附通脾瀉胃湯) 3.瀉腦湯(附瀉肝湯) 4.銀花解毒湯 5.內疏黃連湯(附清解散、解毒散結湯) 6.玄參飲 7.瀉肺湯(附退散) 8.退熱散(附溫清飲、黃連天花粉丸、宣明丸) 9.明目消炎飲。
三、疏清劑 l.驅風散熱飲子(附散熱消毒飲子) 2.七寶洗心散 3.瀉肺飲 4.加減四物湯(附涼膈清脾飲、調脾消毒飲) 5.新制柴連湯(附四順清涼飲子、瀉熱黃連湯) 6.抑陽酒連散(附抑陽湯) 7.綠風羚羊飲四、祛濕劑除濕湯。
五、化痰劑 1.正容湯 2.化痰丸(附化堅二陳丸) 3.將軍定痛丸(附清痰飲)。
六、退翳劑 l.撥雲散(附消翳湯) 2.蒙花散 3.滋陰退翳湯 4.退翳仙術散 5.退?翳?散。
七、疏肝劑柴胡參朮湯。
八、治血劑 1.當歸補血湯 2.甯血湯 3.祛瘀湯(附生蒲黃湯) 4.人參蘇木湯(附《眼科捷徑》人參蘇木湯) 5.破瘀湯 6.歸芍紅花散 7.經效散 8.分珠散(附止痛沒藥散、當歸立效散)。
九、補益劑 l.明目地黃丸 2.四物五子丸(附 三仁五子丸) 3.菊睛丸(附《普濟方》菊睛丸) 4.杞實粥。
十、補清劑 l.益氣解毒湯 2.石斛夜光丸 3.明目珠還散 4.補水甯神湯 5.滋陰降火湯(附加味坎離丸) 6.地芝丸(附明目固本丸)。
十一、助 陽 劑 1.定志丸(附加味定志丸) 2.助陽活血湯(附神效黃耆湯) 3.河間當歸湯 4.加減駐景丸 5.溫經益元散。
十二、平肝劑 1.決明夜靈散(附《眼科集成》決明夜靈散)2.磁朱丸(附既濟丸)。
十三、婦人劑 l.順經湯 2.保胎清火湯 3.四物補肝散(附補肝方)。
十四、小兒劑 l.逍遙散驗方(附開竅引) 2.歸芍八味湯(附蒼朮豬肝散) 3.紅花散 4.目眨方。
十五、外洗劑 l.杏仁龍膽草泡散(附蕤仁煎、秦皮散) 2三黃洗眼方 3.廣大重明湯(附薑連散) 4.七仙丹 5.四物澄波散(附艾連洗、菊礬湯)。
卷三附錄 眼科常用基礎方劑歌訣。
卷四眼科藥對。
一、解表藥 l.麻黃(l)麻黃、大黃(2)麻黃、石膏(3)麻黃、細辛。
2.桂枝(l)桂枝、茯苓(2)桂枝、炙甘草(3)桂技、阿膠。
3.荊芥(l)荊芥、防風(2) 荊芥、生地黃(3)荊芥、黃連。
4.羌活(l)羌活、防風(2)羌活、獨活(3)羌活、大黃。
5.防風(1)防風、白芷(2)防風、膽星(3)防風、木賊(4)防風、防已。
6.藁本(l)藁本、防風(2)藁本、細辛。
7.薄荷(l)薄荷、黃芩(2)薄荷、連翹(3)薄荷、菊花。
8.牛蒡子(l)牛蒡子、天花粉(2)牛蒡子、白芷(3)牛蒡子、蟬蛻。
9.蟬蛻(l)蟬蛻、菊花(2)蟬蛻、木賊(3)蟬蛻、蛇蛻(4)蟬蛻、鉤藤(5)蟬蛻、蒼朮。
10.桑葉(l)桑葉、菊花(2)桑葉、黑脂麻。
11.菊花(l)菊花、枸杞子(2)菊花、白蒺藜(3)菊花、密蒙花。
12.柴胡(1)柴胡、黃芩(2)柴胡、升麻(3)柴胡、薄荷(4)柴胡、石菖蒲(5)柴胡、香附(6)柴胡、川芎。
13.葛根(1)葛根、升麻(2)葛根、黃柏(3)葛根、川芎(4)葛根、天花粉。
二、清熱藥 l.石膏(l)石膏、知母(2)石膏、大黃(3)石膏、細辛(4)石膏、青黛(5)石膏、生地黃(6)石膏、滑石(7)石膏、荊芥(8)石膏、白芷(9)石膏、蒼朮。
2.知母(1)知母、麥門冬(2)知母、貝母(3) 知母、天花粉。
3.夏枯草(1)夏枯草、香附(2)夏枯草、貝母。
4.寒山石 寒水石、獨活。
5.穀精草(l)穀精草、蒼朮(2)穀精草、本賊(3)穀精草、防風(4)穀精草、紅棗。
6.黃芩(1)黃芩、百部(2)黃芩、白芷 3)黃芩、滑石。
7.黃連(l)黃連、天花粉(2)黃連、秦皮(3)黃連、半夏(4)黃連、厚朴(5)黃連、羊肝(6)黃連、乾薑。
8.黃柏(1)黃柏、知母(2)黃柏、蒼朮。
9.龍膽草(1)龍膽草、柴胡(2)龍膽草、桑白皮(3)龍膽草、羚羊角(4)龍膽草、青黛。
10.生地黃(l)生地黃、熟地黃(2)生地黃、木通。
11.牡丹皮(l)牡丹皮、梔子(2)牡丹皮、地骨皮(3)牡丹皮、丹參。
12.金銀花(l)金銀花、連翹(2)金銀花、生甘草(3)金銀花、蒲公英。
13.蒲公英 蒲公英、牛膝。
14.白鮮皮 白鮮皮、地膚子。
15.胡黃連 胡黃連、白芍藥。
三、瀉下藥 1.大黃(l)大黃、芒硝,(2)大黃、蔓荊子(3)大黃、車前子(4)大黃、血竭(5) 大黃、茵陳。
四、祛風濕藥 l.秦艽(l)泰艽、羌活(2)秦艽、木瓜。
2.木瓜 木瓜、白芍藥。
3.藿香(l)藿香、茯苓 2)藿香、薏苡仁(3)藿香、蟬蛻(4)藿香、石菖蒲。
五、利水滲濕藥 1.茯苓(1)茯苓、澤瀉(2)茯苓、豬苓 2.薏苡仁 薏苡仁、茯苓。
六、溫裏藥 l.附子 附子、肉桂 2.肉桂 肉桂、升麻 3.細辛 細辛、川芎 4.花椒(l)花椒、熟地黃(2)花椒、細辛。
七、理血藥 l.白茅根(l)白茅根、仙鶴草(2)白茅根、車前子。
2.蒲黃(l)蒲黃、梔子(2)生薄黃、製大黃(3)蒲黃、阿膠(4)生蒲黃、五靈脂。
3.鬱金(l)鬱金.香附(2)鬱金、石菖蒲。
4.三棱 三棱、莪朮。
5.益母草 益母草、澤蘭。
6.澤蘭 澤蘭、側柏葉。
7.茺蔚子 茺蔚子、車前子。
8.桃仁 桃仁、紅花。
9.穿山甲(l)穿山甲、皂角刺(2)穿山甲、地鱉蟲八、化痰 止咳。
平喘藥 l.半夏(l)半夏、茯苓(2)半夏、貝母(3)半夏、天麻。
2.桔梗(l)桔梗、枳殼(2)桔梗、前胡(3)桔梗.茺蔚子(4)桔梗、生甘草。
3.海藻(l)海藻、昆布(2)海藻、夏枯草。
4.杏仁(1)杏仁、桃仁(2)杏仁、龍膽草(3)杏仁、通草。
5. 桑白皮(1)桑白皮、地骨皮(2)桑白皮、黃芩(3)桑白皮、葶藶子九。
安神藥 l.遠志(l)遠志、石菖蒲(2)遠志、酸棗仁。
2.朱砂(l)朱砂、磁石(2)朱砂、茯神(3)朱砂、燈心草十。
平肝熄風藥 1.羚羊角(1)羚羊角、細辛(2)羚羊角、升麻(3)羚羊角、鉤藤。
2.石決明(1)石決明、赤石脂(2)石決明、夜明砂(3)石決明、決明子(4)石決明、鉤藤(5)石決明、穀精草(6)石決明、防風 。
3.牡蠣(1)牡蠣、澤瀉(2)牡蠣、龍骨。
4.白蒺藜(1)白蒺藜、蟬蛻(2)白蒺藜、鉤藤 。
5.決明子(1) 決明子、青箱子(2)決明子、山楂(3)決明子、地膚子。
6.蜈蚣 蜈蚣、全蠍。
十一、補益藥1.人參 人參、黃耆(2)人參、蘇木(3)人參、大黃(4)人參、珍珠。
2.黃耆(1)黃耆、紫草(2)黃耆、蔓荊子(3)黃耆、防己(4)黃耆、地龍。
3.白朮(1)白朮、茯苓(2) 白朮、澤瀉(3)白朮、蒼朮。
4.山藥(1)山藥、茯苓(2)山藥、扁豆。
5.甘草(1)甘草、枳殼(2)甘草、白芍藥(4)甘草、滑石 。
6. 當歸 當歸、積殼。
7.熟地黃(1)熟地黃、防風(2)熟地黃、澤瀉(3)熟地黃、沙苑子(4)熟地黃、何首烏(5)熟地黃、砂仁。
8.杞枸子(1)枸杞子、芡實(2)枸杞子、桑椹子。
9.女貞子 女貞子、旱蓮草。
10.龜版(1)龜版、鱉甲(2)龜版膠、鹿角膠。
十二、收澀藥 1.山萸肉 山萸肉、牡丹皮 2.五倍子 五倍子、蔓荊子。
【卷一 目論語摘】
【解剖生理】
【概論】
大哉目之為體,乃先天之空竅,肇始之元明
(1),經絡之精華,榮衛之膏液,故有金珠玉液之稱,幽戶神門之號。
究其源,實陰陽蘊氣之始,二五。
(2),凝精之際。
(3),神哉空竅,列分左右,妙合先天,大玄。
(4)既備,神物。
(5)漸凝,精明其聚,普照無窮。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眼為上七竅之一,乃視覺器官。
眼與整個機體緊密相聯,周身經絡將臟腑的精氣輸送至眼,氣血為生成和滋養眼內組織(膏、液)的主要成分。
當胚胎形成之時,眼即隨之發生。
出生後,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開始的同時,視覺也就產生。
視覺的產生是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由於體內水(陰精)火(陽氣)兩種精華物質的結聚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6),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
(《證治準繩·五輪》)
按:本條論述眼的解剖和生理,建立了「血—水—膏」模式。
古人對眼解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正常眼及外傷眼的外部觀察。
因此,「血—水—膏」模式雖有一定的解剖學基礎,但與眼的結構不盡相同,主要用以說明眼內支撐和營養物質的層次,突出血在眼內的重要地位。
血是產生視覺的重要物質基礎,眼內各層次組織受血的滋養後,共同完成產生視覺的功能。
血在眼內進行功能的轉換,才能適應視覺這一特殊功能的需要。
「血—水—膏」模式中,血在最外層,其內為神水,血水比鄰,血中的營養物質滲透到神水之中,滋養神水,使神水具備血的濡養之性,而滋養神膏,保護瞳神,即所謂「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
(《證治準繩·五輪》),從而保證瞳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功能的發揮。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7),精。
(8)之窠。
(9)為眼,骨。
(10)之精為瞳子,筋(1)之精為黑眼,血(2)之精為絡(3),其窠(3)氣。
(11)之精為白眼,肌肉。
(12)之精為約束。
(13),裹擷。
(14)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係。
(15),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具體體現了中醫學說的整體觀點,將眼的視覺形成,歸納為五臟六腑之精微物質上供的結果。
根據五臟與五行的配伍規律,將眼的五個部分與五臟相配,這種分配法為後世的五輪學說奠定了基礎。
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於肺,藏於脾。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上條根據五臟與五行的相配規律,將眼的五個部分分屬於五臟。
本條則根據五臟的生理特點,論述各自對眼所起之作用。
肝開竅於目,肝藏血,豐富的血供是視覺產生的基礎。
眼起源於先天之精,精藏於腎,眼即為腎所生。
眼的視覺功能是神的活動之一,心主神明而支配之。
肺主宣發,輸布津液於周身,眼得津液而滋潤。
上、下瞼為脾所主,其功能主乎啟合,包藏並保護眼球。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
(16)魄。
(17)之所常營。
(18)也,神氣之所生也。
(《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進一步闡述了眼與全身的密切關係。
周身的血脈流經於目(諸脈者,皆屬於目),運行在血脈中的營氣和行走在血脈外的衛氣,同時經過眼部,並作為寓居之處,以維持眼的正常功能。
魂舍於血,隨血液的流動,到達並活動於眼。
精是構成眼的最基本物質,魄附於精,並精而入於眼。
因此,眼的視覺功能,得到了神氣的生養。
是故瞳子黑眼法。
(19)於陰,白眼赤脈法。
(20)於陽也,故陰陽合傳。
(21)而精明也。
(《靈樞·大惑論》)
按:本條運用陰陽學說來闡明眼之解剖與生理。
從眼的各部色澤分析,黑睛(包括角膜、虹膜)色青、瞳子色黑屬陰;
白睛色白、絡色赤屬陽。
從臟腑所屬分析,黑睛、瞳子為肝腎之精氣所注,二臟居於體之下部皆屬陰;
白睛、絡為心肺之精氣所注,二臟居於體之上部皆屬陽。
由於陰陽二氣的聚結和相互作用,而產生了視覺—精明。
在視覺產生的這一復雜過程中,主要由於陽氣的蒸騰,但陽氣的蒸騰必須以陰精為基礎。
眼之所以遠近發用,各得其宜,正是由於陰陽合摶的結果。
眼之視遠功能來自陽氣的發越,而視近功能則是由於陰精的凝靜。
陽氣發越,有陰精鎮守而不散;
陰精凝靜,有陽氣布散而能視。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22),其精陽氣。
(23)上走於目而為睛。
(24)(《靈樞·邪氣藏腑病形》)
按:十二經脈皆直接或間接與眼發生聯繫。
足三陽經起於眼或眼周圍,手三陽經止於眼或眼周圍,足厥陰經、手少陰經行經於眼,其餘各經由於臟腑表裏相通,經脈相互會絡而間接與眼相貫通。
經絡將臟腑的陰精、陽氣輸送於眼,由於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視覺功能。
在眼與臟腑的關係中,經絡起著聯繫通道作用。
諸脈者,皆屬(25)於目。
(《素問·五藏生成論》)
按:在眼的「血—水—膏」模式中,血為基礎,眼的豐富血供來自全身血脈的輸送。
脈,亦指經脈。
五臟六腑之精氣所以能上注於目,係經脈為之貫通。
在藏象學說中,血脈為心所主,本條之義,非言目主脈,而是強調血脈和經脈對眼的聯絡作用。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靈樞·五癃津液別》)
按:五臟六腑之津液係五臟六腑之精氣所化生,既然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五臟六腑之津液亦滲注於目,構成眼內各種液體,如神水、神膏、淚液等,對眼球起支撐、潤澤、營養和抵禦外邪侵襲等作用。
目者,宗(26)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靈樞·口問》)
按:眼是眾多經脈彙聚之處,五臟六腑之津液通過經脈的輸送而滲注於眼,其中肝之液為淚,流出眼外,故眼為人體上部水液外泄的途徑之一。
【注釋】
(1)元明:產生視覺的本源。
(2)二五:代指火、水。
五運主五時的順序由木運開始,按照五行相生規律依次排列,即首運木運,二運火運,三運土運,四運金運,五運水運。
在這一順序中,二為火,五為水。
(3)際:會合之地。
(4)大玄:玄,奧妙。
大玄在這裏引申為生命活動。
(5)神物:產生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6)清脆:指風輪。
(7)精:指視覺功能。
(8)精:精氣。
(9)窠:窠穴,引申為彙集。
(10)骨、筋、血、氣、肌肉:分別為腎、肝、心、肺、脾的代詞。
(11)絡:指內、外眥部結膜血管及淚阜。
(12)其窠:《甲乙經》卷十二第四無此二字,當從。
(13)約束:開合功能,此特指上、下瞼。
(14)裹擷:裹,包纏。
擷(xié鞋),用衣襟兜東西。
裹擷即包裹羅網之意,代指上、下瞼肌肉。
(15)係:目係,即眼球聯繫腦的筋脈。
(16)魂:精神活動之一,隨神而往來。
(17)魄:精神活動之一,產生本能的感覺和動作。
(18)營:寓居。
(19)法:按理屬。
(20)赤脈:指血絡。
(21)傳(tuán 團):摶的通假字,聚結之意。
(22)空竅:指上七竅。
(23)精陽氣:陰精、陽氣。
《類經》注為「陽氣之精華」;
亦有人認為是「清陽氣」。
(24)睛:《太素》作精,合於文理。
精即精明,指視覺功能。
(25)屬:歸聚之意。
(26)宗:眾。
【目與肝】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素問·金匱真言論》)
按:本條根據五行學說理論,應用取類比象方法,將人體五臟與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竅(目、舌、口、鼻、耳)等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其中肝與東方、青色、目相配,肝開竅於目,為中醫眼科的主要理論之一,無論在闡述眼的生理、病理或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內經》中另有目為心竅之說。
《素問·解精微論》載:「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
按照藏象學說的觀點,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故五臟之精氣為心所統轄和支配。
心之與眼有兩個重要的聯繫。
其一,心主血脈,身之血受心氣之推動而注於眼。
其二,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同時也支配了眼的視物和辨色功能。
故《靈樞·大惑論》載:「目者心使也」。
在眼的血供和視覺功能方面,心和肝有著類似的功能。
但根據五行學說五臟與五竅的分配原則,肝開竅於目為正說。
目為心竅之說,實際上是突出心與眼有著肝與眼同樣重要的聯繫。
目者,肝之官(1)也。
(《靈樞·五閱五使》)
按:上條言肝開竅於目,本條則言目為肝之外候。
十二經脈中唯足厥陰肝經直接上連目係,因此,肝的病理變化可以從眼部反映出來。
反之,觀察眼部的證狀,同樣能察知肝的病變。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臟生成論》)
按:肝臟具藏血功能,有雙重意義,一是貯藏血液,二是調節血量。
當休息(包括睡眠)之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相對減少,大量的血液流歸到肝臟。
肝以血為體,而目為肝之竅,肝臟的藏血功能為眼的視覺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故曰「肝受血而能視」。
後世醫家把目與肝的關係明朗化,直接提出了「目得血而能視」的理論,在中醫眼科領域廣為流行和運用。
五臟常內閱(2)於上七竅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靈樞·脈度》)
按:肝對眼的作用,一是上條所言,肝血對於眼的濡養,一是本條所言,肝氣對於眼的通利作用。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
只有肝氣條達,才能保證肝血的流暢,並循經上輸於眼,使眼產生視物和辨色功能。
因此,對於肝開竅於目的認識,要從肝血、肝氣兩個方面來理解。
五臟化液……肝為淚……(《素問·宣明五氣》)
按:目為肝竅,故眼中所出之淚為肝所主。
臨床上,淚液減少或淚液過多,可從肝論治,或補或清,或收或散,視證之虛實而定。
【注釋】
(1)官:指官竅。
中醫所說的五官是指人體目、舌、口、鼻、耳五種器官。
(2)閱:經歷,引申為相通。
【五輪】
故眼通五臟,氣貫五輪。
(《太平聖惠方·眼內障論》)
夫目有五輪,屬於五臟。
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
名之曰輪,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
(《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肺之精騰(1),結而為氣輪;
肝之精騰,結而為風輪;心之精騰,結而為血輪;
脾之精騰,結而為肉輪;
腎之精騰,結而為水輪。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五輪學說的基本觀點是輪臟相應,這種理論的基礎源於《靈樞·大惑論》。
五輪學說將眼的五個部位,分別與五臟相配合,用以說明眼的生理、病理,指導診斷、辨證、治療及預後。
肉輪者,脾土是也,脾主肉,故曰肉輪。
夫土為五行之主,故四輪皆脾之包含。
土性主靜,其色宜黃,得血為潤,故黃澤為順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肉輪包括了上、下瞼皮膚,皮下組織,輪匝肌,瞼板,瞼結膜,睫毛,提上瞼肌等。
上、下瞼為全身肌肉的一部分,故為脾所屬。
脾氣強健,氣血旺盛,則黃而光澤。
土為萬物之主,肉輪亦包藏其他四輪,具有保護眼球的功能。
脾土主乎運動,磨化水穀,外應目之兩胞,動靜相應,開則萬用,如陽動之發生,閉則萬寂,如陰靜之收斂,象土能藏萬物而主靜,故睥(2)一合,則萬有寂然而思睡,藏納歸靜之應也。
(《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天人相應是中醫的基本理論之一。
自然界中,土能藏萬物,又能生萬物,與上、下瞼開則萬用,閉則萬寂相應。
然而,眼瞼的啟閉功能主要與脾主肌肉相關。
脾司運化,主升清,水穀精微不斷上升與輸布,以營養全身肌肉,眼瞼肌肉強健,則啟閉自如。
若脾氣不升,眼瞼肌肉失養,無力升舉而下垂。
手太陰肺為辛(3)為金也,主一身皮毛(4),而目之上、下睫(5)之外者,亦其屬也。
(《原機啟微·內急外馳之病》)
按:肉輪屬脾,主要就胞瞼肌肉而言。
肺主皮毛,上、下瞼之皮膚則為肺所屬。
故病及胞瞼之皮膚者,可從肺論治,或宣洩,或補益,視病之表裏虛實而定。
氣輪者,白睛是也,內應乎肺,肺為華蓋(6),部位至高,主氣之升降……金色宜白,故白而光澤者順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金為五行中之最堅,故白睛亦堅於四輪。
(《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氣輪包括了鞏膜、球結膜。
白睛色白,與五行中金色相應,若肺氣清肅,肺陰滋潤,則白睛白而潤澤。
氣輪質地堅韌(指鞏膜),有保護球內組織的重要功能。
血輪者,兩目角大、小紅眥是也,內應於心,心主血,故曰血輪……火色宜赤,惟紅活為順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血輪包括了內外眥部的皮膚和鄰近的球結膜、血管,及內眥部的淚阜、半月皺襞及上、下淚點、淚囊等。
大、小眥部色紅(主要指內眥部),與五行中火色相應。
就正氣而言,心火即為心氣,若心氣旺盛,心血流暢,則眥部紅而不瘀滯。
風輪者,白睛內之青睛是也。
內應乎肝,肝在時為春,春生萬卉,而肝開竅於目,肝木主風,故曰風輪。
此輪清脆,內包膏汁(7),有涵養瞳神之功,其色宜青,故青瑩者順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風輪包括了角膜、虹膜及前房,其中虹膜的顏色與五行中木色相應,故風輪為肝所主。
若肝血旺盛,肝陰充沛,則色澤光潔。
高氏(8)認為,風輪當特指虹膜,而角膜無色透明,質地堅韌,並與球結膜和鞏膜在組織學上有著密切的聯繫,應屬氣輪,為肺所主。
青睛之內一點黑瑩者,則為瞳神,屬乎腎水……腎主水,故曰水輪。
(《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
按;水輪係指廣義的瞳神,包括了瞳孔、晶狀體、房水、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睫狀體及視路等。
因水輪色黑,與五行中水色相應,為腎所主。
膏中一點黑瑩,乃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者,是曰瞳神,此水輪也。
其妙有三:膽汁、腎氣、心神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水輪屬腎,瞳神為腎精所聚。
肝開竅於目,肝為眼藏精之所。
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為膽汁,膽汁隨少陽春生之氣上達於目,亦為構成瞳神的物質之一。
故瞳神是腎膽所聚之精華。
視覺是水輪的重要功能,視覺的產生,需要多個臟器的配合,主要包括膽汁的滋潤,腎氣的蒸騰,心神的駕馭。
因此,在治療水輪病變時,不能單一從腎論治。
【注釋】
(1)精騰:精氣升騰。
(2)睥:眼瞼。
原著中為脾,根據《證治準繩·五輪》改動。
(3)辛:十干之一,相配五行中金,分屬五臟中肺。
(4)主一身皮毛:肺主皮毛,指身之皮毛,賴肺所輸布的衛氣和津液所溫養。
(5)睫:睫毛。
(6)華蓋:帝王的傘蓋。
(7)膏汁:神膏、神水。
(8)北京中醫學院眼科教研組資料選編,1985:21(內部資料)
【三神三真】
(1)神光者,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
(2)。夫神光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皆火之用事(3)。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神光係指視功能。
自《內經》以來,歷代醫家對視覺產生的認識,多從血、精、氣、神四個方面論述。
本條則突出「火」字。從生理角度言,火是人體正氣之一,當謐藏於臟腑之內,具有溫煦生化作用時,是為陽氣。
本條言神光「皆火之用事」,實際上是指神光為體內陽氣升騰而產生。
自然界中,火能生光照明,火與光互相依存。
命門又稱命門火,即腎中陽氣,為人體陽氣之根本,故為神光之源。
心中陽氣,稱為君火,是全身陽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主神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目則為視。
心之神,賴陽氣所生,故謂神光發於心。
肝膽相為表裏,內寄相火,相火為機體活動動力之一,為君火之輔助。
而膽為陽腑,主少陽春生之氣,能載相火循肝經上行於目,神光通於膽,即為此意。
神光「皆火之用事」的論述,為溫陽法在眼科的運用,特別在治療眼底病方面,奠定了理論基礎。
夫氣之所用謂之火,在身為運用,在目為神光。
(《審視瑤函·能近怯遠症》)
按:本條概括了氣—火—神光三者之間的關係。
體內陽氣的活動稱為生理之火,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稱「少火」。
陽氣的生化和推動作用形成行、握、嗅、聽等機體的活動,陽氣升騰於目則形成視覺。
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4)所化,在目之內,雖不可見,若被物觸損傷,則見黑膏之外,有似稠痰出者是也。
即目上潤澤之水,水衰則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5)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夫人水穀入胃,化為氣血,在身為津液,升於目即為神水。
(《目經大成·神水變色五十四》)
按:神水係指眼內的水液,因其與瞳神精明相關而得名。
神水澄淨清瑩,藏於眼內而不可見,輸布於眼外則為潤澤眼球表面的水液。
神水相當於眼內的何種內容物,爭議較多,現代中醫眼科教科書將之特指房水。
從前條描述分析,神水係指玻璃體,這是古人對受傷眼的觀察,無法辨別房水與玻璃體。
根據前條所示,神水一是指球內液體(包括房水與玻璃體),二是指基礎分泌器(副淚腺)和結膜杯狀細胞的分泌液。
神水之生成來自水穀精微。
飲食物通過胃的「遊溢」、脾的「散精」作用後而生成津液,其輕清部分以三焦為道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眼內,而為神水之源。
水穀精微化生神水,必須得到元氣的蒸化和推動,元氣的分佈亦以三焦為道,故津液在輸布到眼內的過程中,與元氣同行。
《審視瑤函·神水將枯症》中明確指出:蓋神水即氣中之精液。
神水之功能有四。
其一,滋養神膏,維護瞳神,保證瞳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功能的發揮。
神水耗澀,則目光昏眇。
其二,維持眼球形狀,水竭則眼球萎縮塌陷。
其三,保持眼的水火平衡,水衰火盛,眼或紅腫,或突出,或翳障。
其四,潤澤眼球表面,保持其光澤,利於眼瞼的啟閉,預防外邪的侵襲。
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膏液如破,則黑稠水出是也。
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在眼內,神膏是介於神水與真精之間的一種成分。
《類經》載:「精液和合為膏,以填補於骨空中。」根據此說,神膏乃是精與液的結合,故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聚而成,與真精之起於腎,施於膽者有別。
神膏之功能,一是填充空竅,二是滋養瞳神。
神膏屬於眼內何種組織,爭議亦多。
本條通過對受傷眼的觀察,所謂「黑稠水」,當包括脫出的葡萄膜及溢出的新鮮玻璃體或房水。
分析《審視瑤函》其他條文,該書中所指神膏,乃是虹膜,如「膏中一點黑瑩……是曰瞳神」,「凝脂破壞風輪,神膏綻出黑顆,小如蟹睛,大如黑豆,甚則損及瞳神」,這些描述,觀點都很明確。
本條論說神膏是膽中精汁滲潤,也正是因為膽汁與虹膜的顏色相近。
現代中醫眼科教科書根據《張氏醫通·金針開內障》中「年高衛氣不固,針時神膏微出」的描述,將神膏特指玻璃體。
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
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於高而難得(6),故謂之真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血是維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
本條言目中之血為真血,乃是為了強調目中之血的特殊功用。
眼的血供與心、脾、肝三臟相關,其中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
肝中所藏之血,隨經絡升運於眼,灌充、滋養眼之經絡,從而發揮其生理功能。
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於膽,而後及乎瞳神也(7)。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精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同樣也是構成瞳神的最基本成分。
達於瞳神之精稱真精,因其參與視覺的產生,功能特殊而謂之真。
人體之精,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藏於腎。
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物,為脾胃所化生。
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的根本,後天之精不斷供養先天之精。
究其源,精起於腎,然腎所藏之精達於瞳神,又需以肝膽為轉輸。
肝開竅於目,肝膽相為表裏,膽稟少陽春生之氣,其生髮功能在臟腑中起著舉足輕重之作用。
故《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有「十一臟取決於膽」之說,腎精施於膽而升騰至瞳神。
真氣者,即目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大宜和暢,少有鬱滯,諸病生焉。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體內真氣即原氣,又稱元氣。
《靈樞·剌節真邪》載:「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真氣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出生後,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通過三焦分佈周身。
體內各個臟腑組織得到真氣的激發而發揮其不同功能。
眼內真氣是體內真氣的一部分,其作用有四:其一,推動真血的運行和神水的輸布。
其二,固攝真血、神水和神膏。
其三,調節神水有節制的輸出,開合有度。
其四,激發神光的發越。
若眼內真氣鬱滯或不足,就會影響眼內血液、水液和神光的生理活動。
在治療眼病中,應當重視對眼內真氣的調整。
【注釋】
(1)三神三真:指神光、神水、神膏、真精、真血、真氣。
三神三真較早見於《證治準繩·五輪》,《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引用並發揮。
(2)此句在《證治準繩·五輪》作「謂目自見之精華也」。
(3)此句在《證治準繩·七竅門》作「夫神光發於心原於膽,火之用事」。
(4)先天真一之氣:指元氣,亦稱真氣、原氣。
(5)大小:偏義復詞,偏指小。
(6)此句在《證治準繩·五輪》作「因其脈絡深高難得。」
(7)此段在《證治準繩·五輪》作「真精者,乃先後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
【病因病機】
【六淫】
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1),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
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2),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
(《銀海指南·六氣總論》)
按:風寒暑濕燥火為自然界中六種氣候變化,正常情況下稱六氣,如果侵犯機體,導致疾病的發生,則成為六種不同的致病因數,稱為六邪或六淫。
六邪客於機體,均能傷於眼。
六邪是六種不同個性的病因,各有特點。
邪不可見,但證可辨,根據證狀的特異性可以辨別邪的性質。
風性動,能激發淚水而出,流淚為風證常見之證狀。
風為陽邪,亦能致眼紅腫,但紅而較淡,腫而不硬;寒能使經脈凝閉,氣阻血滯,病變部色紫而脹;
暑亦火熱之性,但易傷津耗氣,使眼失供養,除紅赤外,可發生視物模糊;
濕易傷脾,其性類水,故脾所屬之上、下胞瞼糜爛、滲出、搔癢者,濕之徵象;
燥邪易傷津耗液,經絡缺液之滋養則眼瞼拘急,眼內乏液之濡潤則乾澀不舒。
燥勝則乾,故眵乾而結;
火乃熱之極,火性急迫,壅遏氣血,紅腫熱痛為其發病特點。
《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為害者,安從其來也。
今為物之所傷,則皮毛肉腠之間,為隙必甚,所傷之際,豈無七情內移,而為衛氣衰憊之原,二者俱召,風安不從。
(《原機啟微·為物所傷之病》)
按:眼外傷引起機體衛外功能的失常,其機理,一是眼部皮膚、肌肉及眼球組織的直接損傷,二是外傷後情志變化,影響了衛氣的固密。
風為陽邪,善於上行,眼外傷之時,風邪最易乘虛侵犯,而出現畏光、流淚、頭眼疼痛等風邪見證。
本條闡述正常情況下,作為六氣之一的風,不能致病,只有當機體防禦能力下降時,風邪才能傷害於眼。
風邪發於前,火邪繼於後,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為風火也。
(《銀海指南·六氣總論》)
按:風為百病之長,為六淫發病之先導,且風性上行,更易侵眼,其餘幾種病邪常附於風邪為患,其中又以火(熱)邪為多見。
火邪發於後,包括風邪化火,風邪挾火,外風引動內火種種,故風火(熱)眼病在臨床多見。
是以衝風(3),泣(4)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5)內守(6)於精(7),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素問·解精微論》)
按:本條有二層含意,一為風激淚下,一為體內有火邪灼液。
本條乃外風引動內火,屬風熱之證,流出之淚,當熱而濁,即後世所稱迎風熱淚症。
故因虛竅(8)不密,而風邪引出其淚也。
中有隱伏之火發,故淚流而熱。
(《審視瑤函·迎風熱淚症》)
按:本條進一步闡述迎風熱淚症,突出竅虛之病機。
眼為五官之一,亦在體表,需得到衛氣的護衛。
若衛氣不密,則竅虛,遇風不能拒,風邪乘虛侵入而發病。
竅虛,亦包括肝虛,目為肝之竅,肝虛其竅亦不固。
且目為竅至高,火性上炎,最易從竅而出。
(《審視瑤函·眼不醫必瞎辯論》)
按:金代張子和氏提出「目不因火則不病」(語見《儒門事親·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本條闡明其理。
上七竅之中,目竅部位最高,火性特點之一為炎上,故易從其空竅而發,此亦循自然界之規律。
火邪有由外而感,有自內而生。
就內而言,臟腑功能失調,皆可產生火邪,故火邪目病又當詳辨某臟某腑。
然火之性,又有虛實之分,實火上炎,從目竅而出,虛火亦然。
夫火在目為神光,火衰則有昏暝之患,火炎則有焚燥之殃。
(《證治準繩·五輪》)
按:火有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體內陽氣,亦稱少火,升騰於目為神光。
若陽氣衰弱,即少火不足,而致神光不充,視物模糊。
病理之火,即亢盛之陽氣,上炎於目則為火熱諸病。
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頭疼腰強,發熱惡寒,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
(《銀海指南·寒》)
目為五臟之精華,稟天陽之真氣,若為陰寒所制,必致失光昏眊(9),內障遮睛。
(《銀海指南·寒》)
按:寒有外寒、內寒之別。
前條言外寒,後條言內寒。
外寒傷目,鬱遏陽氣,發為紅赤、冷淚、風輪翳障等症。
內寒傷目,陰寒內盛,陽氣不能發越,則神光喪失或不充。
【注釋】
(1)此句在原著為:《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天有五行,以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
因所引經文有誤,故根據文義,稍加改動。
(2)癬:指眼瞼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痛癢,經久不愈。
(3)衝風:被風刺激。
(4)泣:淚水。
(5)陽氣:指亢盛之陽氣,即壯火。
(6)守:搏。
(7)精:泛指陰精,包括水液。
(8)虛竅:指目竅。
(9)眊(mào 冒):看不見。
【精虧】
夫精明(1)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2)矣。
(《素問·脈要精微論》)
按:眼的視物和辨色功能是由於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的結果,如果視物和辨色功能發生病變,則表明臟腑某一部分精氣的產生或傳送發生障礙。
髓海(3)不足,則腦轉(4)耳鳴,脛(5)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6)安臥(7)。
(《靈樞·海論》)
按:目係上屬於腦,腦為髓海,髓海不足,則能引起視功能障礙。
腎藏精,精能生髓(骨髓、脊髓、腦髓),髓海不足,實質為腎精不足,故同時顯現腎精虧虛證候群。
精(8)生氣(9),氣生神,腎精一虛,則陽光(10)獨治。
陽光獨治,則壯火(11)食(12)氣,無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
(《審視瑤函·瞻視昏渺症》)
按:本條從生理、病理兩方面論述了精、氣、神、視覺四者的相互關係。
腎精化生原氣,原氣推動生命的活動,產生了精神、意識、思維等神的活動,其中包括了眼的視覺功能。
如果腎精不足,則腎中水火失去平衡,以致腎陽亢盛,因而消耗體內的原氣,神的活動受到影響,作為神的活動之一的視覺功能,同時也會發生障礙。
腎屬於水輪為瞳人。
腎水衰不能濟於肝木,使肝木血衰不營於眼目,故精少短不能久視。
腎衰不為心火交濟,故心火上炎,眼目必熱,則看物不准。
今腎水衰,乃虛陽攻上,肝血衰則目不得血,豈非血衰而氣旺(13)也。
(《銀海精微·視物不真》)
按:本條從五行生克規律來闡述腎虛引起視物不真的病理機制。
水生木,腎精虧虛不能榮肝,肝虛血少不能養目,為其一。
水克火,腎虛水衰不能上濟心火,以致陰虛火旺上犯空竅,為其二。
故肝腎之氣(14)充則精采(15)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矇暈眩。
(《仁齋直指方·眼目方論》)
按:肝藏血,血為目之源。
腎藏精,精為目之本。
精血兩相資生,目雖為肝之竅,實為肝腎二臟所係,故其氣之盛衰,直接關係到視覺功能。
【注釋】
(1)精明:指視覺功能。
(2)衰:減少,虛弱。
(3)髓海:脊髓彙聚之處,即指腦。
(4)腦轉:頭目眩暈旋轉。
(5)脛:小腿至腳跟的部位。
(6)懈怠:鬆馳,懶動。
(7)安臥:嗜睡。
(8)精:指腎精。
(9)氣:指原氣。
(10)陽光:指腎陽。
(11)壯火:亢盛之火,即病理之火。
(12)食:消蝕。
(13)氣旺:氣有餘便是火,氣旺即火盛。
(14)氣:精氣。
(15)精采:瞳神中顯露的神采和光澤。
【血病】
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1)則有發生長養(2)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
(《審視瑤函·開導之後宜補論》)
按:因血目病,有虛實之別,虛者血不足,實者血瘀滯,此乃概括之言。
五勞(3)所傷:久視傷血……(《素問·宣明五氣》)
按:目以血為供養之源,得之而能視。
反之,用眼過度而耗血,則會發生模糊、痠痛等疲勞證狀。
故血為目之主,血病則目病,血凝則目脹,血少則目澀,血熱則目腫。
(《秘傳眼科七十二症全書·行血一法治目病之綱》)
按:血凝則氣滯而脹,血少則液虧而澀,血熱則火壅而腫。
目之為血所養者明矣。
手少陰心生血,血榮於目;
足厥陰肝開竅於目,肝亦多血。
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之過多者,皆能病焉。
其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視,羞明隱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4),因為酸疼。
(《原機啟微·亡血過多之病》)
按:眼失血榮,有因生化之源乏,有因亡血過多,本條論述後者。
眼中經脈血少而澀滯,發為疼痛,此為虛痛。
虛痛特徵之一,痛而不能視,因視耗血,血傷癒痛。
產後百脈皆動,氣血俱傷,大虛不足,邪易以乘,肝部發生之氣甚弱,血少而膽失滋養,精汁不盛則目中精膏氣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病者多。
(《證治準繩·產後目病》)
按:產後眼病之因,一是體虛而外邪侵襲,二是肝血虛不能滋養眼內膏液、真精。
前者必因感邪,後者必因素體虧虛,或產時出血過多。
【注釋】
(1)充和:旺盛,流暢。
(2)發生長(zhǎng 掌)養:生長,奉養。
(3)勞:過度疲勞。
(4)太陽:太陽穴部位。
【脾胃虛弱】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脾者諸陰之首(1)也,目者血脈之宗(2)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
(《蘭室秘藏·諸脈者皆屬於目論》)
按:《靈樞·大惑論》中「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的論說,為視覺形成的主要理論,李東垣氏加以發揮,突出脾與眼的重要聯繫。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也是後天滋養其他臟腑的資源。
脾虛則臟腑失養,五臟六腑上注於目之精氣不足,影響視覺功能的產生。
另一方面,氣血為維持眼之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脾虛則氣血衰少,或運行紊亂,使眼的功能發生障礙。
夫竅(3)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
(《原機啟微·羌活勝風湯方解》)
按:上七竅雖為各臟分別所主,但皆需賴清陽之氣上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清陽出上竅」。
清陽之氣上升,主要依賴脾氣之升發。
上部諸竅,得到清陽的輸布和奉養而發揮各自的作用。
如上條所述,目竅與脾有著密切的關係,脾胃相為表裏,共同完成受納、運化水穀的功能。
故脾胃虛弱,目竅易發生病變。
竅不利非皆虛證,本條提示在眼病治療過程中,要重視保護和調補脾胃。
或因七情內傷,五賊(4)外攘,饑飽不節,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5)二土,生生之原也。
七情五賊,總傷二脈。
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其病紅赤珠痛,痛如針剌,應太陽(6);
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
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
(《原機啟微·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按:本條論述中虛挾邪之病因、病機及證狀。
眼睫無力、不能久視、生翳下陷等證,皆脾胃損傷,生化乏源,清氣不升使然。
七情五賊之邪從火化,火邪上攻,則發為紅赤剌痛。
綜觀全局,虛多邪少,中氣虛弱為其主要病機。
【注釋】
(1)脾者諸陰之首:脾在十二經中為足太陰。
六經排列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陰緊居三陽之後,故謂脾為諸陰之首。
(2)宗:彙聚。
(3)竅:上七竅,這裏主要指目竅。
(4)五賊:指寒、暑、燥、濕、風五種致病因數。
(5)戊己:天干符號,分屬五行中土。
(6)應太陽:應(yìng 映),對應。
太陽,太陽穴。
【目竅閉塞】
眼乃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於目而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從肝膽發源,內有脈道、孔竅,上通於目,而為光明,如地中泉脈流通,一有瘀塞,則水不通矣。
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
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
目一昏花,愈生鬱悶,故云:久病生鬱,久鬱生病。
(《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按:臟腑之精氣為眼之營養源泉,但須賴脈道、孔竅之輸送,始得上承。
若源泉不虛,通光之道蔽塞,精氣上承障礙,亦致眼病。
這種理論在眼科臨床上,特別是對眼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嗅,舌不知味……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氣液血脈營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隨鬱結微甚而察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鬱於目,則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1)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盛而發之於目。
(《素問玄機原病式·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按:本條強調熱氣怫鬱是玄府閉塞的主要病因。
玄府,《內經》中原指汗孔,所以稱玄府者,一因汗屬水,水色玄,二因汗由氣化,出乎玄微。
劉玄素氏創立玄府學說,認為玄府存在於各組織器官之中,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門戶,將玄府的概念引申為奧秘之處。
根據劉氏的立論,眼部玄府即為肝氣出入之門戶,即上條所言之孔竅,相當於視神經孔的部位。
臨床上常把球後病變用玄府病理來闡述,因為球後病變不能直接窺見,符合劉氏引申的玄府概念。
【注釋】
(1)縑(jiān 兼):細絹。
【辨證】
【概論】
論目之病,各有其症,識症之法,不可不詳。
故曰:症侯不明,愚人迷路,經絡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故宜先察部分形色(1),次辨虛實陰陽,更別浮沉(2),當知滑澀(2),看形色之難易,詳根腳(3)之淺深。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前條論述眼部識症的重要性,後條論述眼病辨證的方法。
辨證首先要識症,辨證是識症的高級階段。
症狀和體徵的搜集,來自詳細的問診和檢查。
中醫眼科辨證的基礎是整體觀點,根據這一原理,產生了許多辨證方法,如五輪辨證、內外障辨證、眼底辨證等。
這些辨證方法的要點,是將眼部病變與機體功能的失調有機地聯繫。
因此,臨床上一是要掌握眼部病變的部位和特點,二是要把握全身相關的證候群。
【注釋】
(1)部分形色:指五輪各部的形態和顏色。
(2)浮沉、滑澀:指翳障部位的淺深和形態的光滑與否。
(3)根腳:指病變的基底部。
【五輪辨證】
大約輪標也,臟本也。
輪之有證,由臟之不平所致,未有標現證而本不病者。
(《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
夫目之有輪,各應乎臟,臟有所病,必現於輪,勢必然也。
肝有病則發於風輪,肺有病則發於氣輪,心有病則發於血輪,腎有病則發於水輪,脾有病則發於肉輪。
(《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
按:五輪辨證的核心理論是輪臟相應。
根據五輪見證及其相互影響,判斷臟腑病變及其生克乘侮關係,從而指導治療。
然而五輪辨證最忌機械地運用,應和其他辨證方法有機地結合。
肺盛兮白膜腫起,肝盛兮風輪泛高。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熱勝則腫,根據五輪各部的腫脹,診斷邪熱屬於何臟,這是五輪辨證的基本格局。
赤膜侵睛(1)火鬱肝,白膜侵睛(2)金淩(3)木。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赤膜侵睛與白膜侵睛均是由氣輪影響風輪的病變。
前者因赤膜為火色,辨證為火邪鬱於肝經。
後者因白色為金色,辨證為肺熱傳於肝經(金乘木)。
故五輪之間的傳變,不能簡單的用五行生克乘侮關係來辨證,而要結合病變形色的辨證。
似胭脂(4),血熱妄侵白睛赤。
白珠俱青(5),肝邪蒸逼氣輪藍。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色似胭脂、白珠俱青二症皆見於氣輪,但前者為血熱妄行,溢於絡外,雖病位在氣輪,其因非皆肺熱所致。
後者病位同樣在氣輪,青為木色,因金氣不足,木氣相侮(反克),為肝熱迫蒸。
此二例,同樣說明運用五輪辨證不能機械,要結合其他辨證方法。
【注釋】
(1)赤膜侵睛:病症名,相當於角膜血管翳。
(2)白膜侵睛:病症名,相當於硬化性角膜炎。
(3)淩:侵犯。
(4)色似胭脂:病症名,相當於球結膜下出血。
(5)白珠俱青:病證名,相當於藍鞏膜。
【辨虛實、陰陽、經絡】
是以肝膽虧弱目始病,臟腑火盛珠方痛。
赤而且痛火邪實,赤昏不痛火邪虛。
故腫痛澀而目紅紫,邪氣之實。
不腫不痛而目微紅,血氣之虛。
大眥赤者心之實,小眥赤者心之虛。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根據目赤是否伴腫痛而辨別實火、虛火,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虛火亦能致目痛(後面有關條文將進一步論述)。
從大、小眥赤的部位來辨別心經實火、虛火,過於機械,應結合眼部其他證狀及全身見症綜合分析。
淡紫而隱紅者為虛熱,鮮紅而蠹(1)赤者為實熱。
(《仁齋直指方·眼目方論》)
按:紅赤為熱之徵象,虛熱勢緩,故淡而隱,實熱勢急,故鮮而顯。
眼疼屬火,有虛火、實火不同。
暴疼為實,久痛為虛。
腫起為實,細小沉陷(2)為虛。
實痛腫且脹,虛痛陷且澀(3)。
此眼疼虛實之辨也。
(《眼科闡微·辨眼疼有虛實論》)
按:本條從病程長短和眼部病變特徵來辨別眼病之虛實。
實火乃陽熱亢盛,虛火乃陰虛不濟。
實火邪實而無虛,虛火則不足而兼邪。
故實火病勢急,虛火病勢緩。
實火見腫脹,有餘之象;
虛火現陷下、乾澀,不足之徵。
火邪有餘在心經,則痛如針剌。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隱隱珠疼,只為精虛火動。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實火急迫,故痛如針刺。
虛火勢緩,故隱隱作痛。
然而,痛如針刺非皆火使然,眼部血瘀證亦可出現,當結合其他見證細辨。
氣實則痛而燥悶,氣虛則痛而惡寒。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氣實者,正氣不衰而火邪盛,正邪爭搏於胸中則燥悶。
氣虛者,正不勝邪,衛陽不固而惡寒。
然氣虛目痛,惡寒而不發熱,當與風寒、風熱等證惡寒而發熱者相別。
血實亦痛,血虛亦痛,須當細辨。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血實目痛,或因寒凝,或因瘀熱,或因痰瘀,或因外傷,血滯不通而痛。
血虛目痛,血不養睛,絡脈虛滯而痛。
血實目痛,多伴紅赤瘀滯。
血虛目痛,多無紅赤。
血實目痛,痛而且脹,或痛如針剌。
血虛目痛,則痛而酸,不能久視,久視則痛甚。
怕熱羞明,要辨血虛火燥,血少羞明,火怕熱。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眼病怕熱者,多因於火,屬實。
但羞明一症,不能皆以虛論之。
當羞明出現於風火眼病時屬實。
本條所指羞明,應不赤痛,常伴乾澀模糊等證,為血少肝絡虛,不能運精華以勝外之陽光,屬虛。
眵多熱結肺之實,眵多不結肺之虛。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生眵一症,多由白睛病變引起,白睛屬肺,肺主宣佈津液,肺熱上蒸,灼液為眵。
肺實火盛,則眵結。
肺虛火衰,則眵不結。
但生眵僅是臨床一個症狀,並非皆肺熱所致,也不能單純從結與不結來辨別證之虛實,只能作為綜合辨證中的參考。
迎風極癢肝之虛,迎風剌痛肝邪實。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肝虛則竅不實,風邪襲入,邪氣往來流行於瞼眥腠理之間,則癢甚。
肝實多為有火,經外風引動而上炎,則刺痛。
胞脹如杯(4),木克土而肝火盛。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胞虛如球(5),血不足而虛火壅。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胞脹如杯、胞虛如球二症,皆為眼瞼腫脹。
一者為實火,一者為虛火。
一者為血熱,一者為血虛。
二者鑒別為:胞脹如杯,眼瞼高度腫脹紅硬,疼痛拒按,可潰膿。
胞虛如球,腫脹不甚,按之不痛,揉擦之浮腫稍平,不潰膿,偶有眼瞼皮膚輕度紅赤。
風木(6)克乎脾絡,故迎風即作赤爛。血虛不潤乎肌,故無風常作爛赤。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肝熱與脾濕相合,加之外風引動,風濕熱三者為患,發為眼瞼赤爛,滲出黏液,瘙癢異常。
血虛肌膚失潤而赤爛,眼瞼皮膚乾燥,鱗屑多,無外風引動亦然。
血少神勞精氣衰,則瞻視昏渺(7)。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精血虧損,則眼乏資源。
心神有損,則神光暗淡。
血少神勞精衰與心肝腎脾四臟關係密切,常見病機有肝腎虧損、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結合全身證狀作出診斷。
然而,瞻視昏渺可有多種眼底改變,在病變之初,屬實者多,屬虛者少,應結合眼底辨證。
在病變後期,可循血少神勞精氣衰的病因進行辨證施治。
神光蕩漾(8),晝夜不寧,此神思間無形之火妄動故也。
(《審視瑤函·神光自現症》)
按:神光發於心,乃神明活動之一。
若心經虛火擾動,則神光不寧,而見閃光。
此條乃概述之言,當結合眼底辨證。
近視乃火少,遠視因水虛。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根據「陽光發越」、「陰精凝聚」的理論,來進行近視、遠視的辨證。
近視為陽光不能發越於遠,遠視則為陰精不能凝聚於近。
臨床上不能機械地運用,須作綜合辨證。
日間痛者是陽邪,夜間痛者是陰毒。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晝,天之陽盛,以助陽邪之威。
夜,天之陰盛,以助陰邪之勢。
故當其時眼痛始生或加劇。
陽虛頭風夜間暗,陰虛腦熱早晨昏。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陽虛則陰盛,當夜間天之陰盛之時,則助其邪,故頭痛而視暗。
陰虛則陽亢,晨為天之陽氣始生之時,引動虛陽上撓,故腦熱而目昏。
以上二條,從發病時間來診斷病變的性質。
臨床上亦不能機械地運用,要結合其他辨證方法綜合分析。
診目痛(9)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靈樞·論疾診尺》)
按:足太陽經行走在眼眶上方,其經筋為目上網。
足陽明經行走在眼眶下方,其經筋為目下網。
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其經筋為目之外維。
故可從白睛赤脈的走向,來辨別其為某經受邪。
臨床上並擴大為黑睛翳障的輔助辨證手段,從翳障分佈的部位和發展的趨勢來辨認病變所在經絡。
如黃液上衝(前房積膿),從下而上,診為陽明積熱,從而使用清泄陽明的方藥治療。
但運用經絡辨證時,同樣忌機械,要結合眼部及全身證狀綜合辨證。
【注釋】
(1)蠹(dù 渡):指病灶如蛀蟲損害而紅赤。
謂紅赤顯著,針對前句隱紅而言。
(2)細小沉陷:指眼部病變的範圍和形狀。
(3)澀:乾澀感。
(4)胞脹如杯:又名胞腫如桃,相當於眼瞼嚴重的急性炎性水腫。
(5)胞虛如球:病症名,相當於眼瞼非炎性水腫及某些慢性炎性水腫。
(6)風木:代指肝。
(7)瞻視昏渺:指外眼正常,視力逐步下降的病變,包括多種慢性眼底病變。
(8)神光蕩漾:指患者自覺眼前閃光現象。
(9)痛:《脈經》卷五節四中作「病」。
【辨風熱濕痰】
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巔沉重,風加眉骨酸疼。
(《原機啟微·風熱不制之病》)
按:本條列舉目病風勝所伴六大症狀。
頭為三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起止於眼或眼之周圍,風邪襲目,首客三陽。
經絡中陽氣被遏,發為頭痛,腦巔沉重,眉骨痠痛和眼瞼腫脹。
風邪激淚而出則流淚。
風邪客於體表,內合於肺,肺開竅於鼻,則鼻塞流涕。
然此六大證狀,非風邪所特有,風邪為患,自有特點,如頭痛且脹,鼻塞涕清,胞腫而浮等,臨床須細辨。
風熱邪侵,眉棱骨重而痛。
風熱邪盛,眼胞睛眶硬腫。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風熱之邪客於眼眶,發為眉棱骨痛,痛而且重,中午痛甚,鼻流黃涕,舌紅苔薄黃,當與單純風邪及血虛所致的眉棱骨痠痛相鑒別。
若所客之邪重,風火相煽,氣血壅滯,則發為眼眶及眼瞼腫脹而硬,常伴發於風輪及眶內疾患。
粟瘡(1)濕熱椒風熱,椒瘡(2)紅硬粟黃軟。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粟瘡、椒瘡均生於瞼內,其色和質不同,辨證也各異。
但此為概論,臨床上當須綜合辨證,粟瘡亦有屬風熱者,椒瘡亦有屬濕熱者。
實熱生瘡(3),心火熾而有瘀滯。
迎風赤爛,肝火赤(4)而睥淚濕(5)。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實熱生瘡以胞瞼紅腫、痛癢、起泡為主症,根據《內經》「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理論,為心火熾盛,血熱瘀滯成瘡。
迎風赤爛,病變亦在胞瞼,為肝火乘脾,脾濕不化,因風邪引發而作,故眼瞼赤而濕爛。
故睛突出眶者,火極氣盛。
筋牽胞動者,血虛風多。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火性暴烈,火迫氣逆,發為目睛突出。
血不養筋,經脈痙攣,發為筋牽胞動,動者風之象,故曰血虛風多。
然而筋牽胞動有因外風,有因肝風,有因痰阻,有因血瘀,本條列為血虛證,以與前者火熱實證相比較。
小便澀乃熱結膀胱。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大便閉乃火居臟腑。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三焦火盛,口渴瘡生。六腑火炎,舌乾唇燥。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眼病乃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之一,眼病的辨證應當結合全身的辨證。
諸條列出眼病火邪為患的相關證候群。
凝脂翳(6)生,肥浮嫩而易長,名為火鬱肝膽。
花翳白陷(7),火爍絡而中低,號為金來克木。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凝脂翳係指黑睛潰瘍,壞死組織如脂膜復蓋。
肥者,壞死組織多而厚;
浮者,壞死組織高於潰瘍之上;
嫩者,壞死組織初生而色淡;
易長者,潰瘍發展迅速。
花翳白陷係指黑睛周圍潰瘍向中部發展,以中央凹陷為主。
凝脂翳為肝膽火熾,黑睛熱腐潰爛。
而花翳白陷由黑睛四周而起,病變鄰近白睛,為肺肝同病。
黃膜上衝(8),云生膜內,蓋因火瘀邪實。
赤膜下垂(9),火鬱絡中,故此血滯睛疼。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黃液上衝,位於黑睛之內,多伴發於凝脂翳、瞳神縮小等症,為熱毒深重,蒸灼膏液,熱腐成膿。
熱與血結,瘀滯內阻,其證抱輪紅甚,血色多呈紫暗。
赤膜下垂,亦為血熱瘀滯,但位於黑睛之外,病位較淺,非比黃液上衝症火邪深重。
赤爛者,土木之正病耳。
赤者木中火證,爛者土之濕證。
若痰若濕盛者,爛勝赤。
若火若燥盛者,赤勝爛。
(《證治準繩·迎風赤爛症》)
按:本條從眼瞼皮膚紅赤與糜爛的程度來辨別熱重於濕、濕重於熱,從而權衡施治,具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
聚開之障(10),時圓缺而時隱見,症因於痰火濕熱。
聚星之障(11),或圍聚而或連絡,病發多見於痰火。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聚開障和聚星障在形態上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點,即病灶易於變化,易於反復。
其因可咎於痰,痰隨火動,出沒無常。
臨床上,聚星障初起多屬風熱、熱毒,對於病程長者,可從痰火論治。
火重於痰者,其色紅紫,乃痰因火滯而結。
(《審視瑤函·睥生痰核症(12)》)
按:痰核為痰濕凝聚,痰濕屬陰,病位皮膚顏色常無變化。
若痰鬱生火,痰火互結,則病位皮膚紅紫,甚至紅腫化膿,赤乃火之色。
【注釋】
(1)粟瘡:病症名,相當於沙眼濾泡病變及濾泡性結膜炎。
(2)椒瘡:病症名,相當於沙眼乳頭病變。
(3)實熱生瘡:又名風赤瘡痍。
相當於眼瞼濕疹、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變。
(4)赤:眼瞼皮膚紅潤。
(5)睥淚濕:眼瞼皮膚糜爛,淚水浸濕。
(6)凝脂翳:病症名,相當於化膿性角膜潰瘍。
(7)花翳白陷:病症名,相當於從角膜四周發展的化膿性角膜潰瘍、地圖狀角膜潰瘍及蠶蝕性角膜潰瘍等病。
(8)黃膜上衝:又名黃液上衝。相當於前房積膿。
(9)赤膜下垂:病症名,相當於角膜上方血管翳。
(10)聚開之障:聚開障指黑睛生翳,或圓或缺,或厚或薄,或如云如月,或數點如星,痛則見之,不痛則隱,聚散不一,來去無時,或月數發,或年數發。
相當於病毒性角膜炎反復發作者。
(11)聚星之障:聚星障相當於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及其他一些淺層角膜炎,病灶呈星點狀分佈者。
(12)睥生痰核症:相當於瞼板腺囊腫。
【辨目病難易】
勿以障薄而為喜,勿以翳厚而為憂。
與其薄而沉損(1),不若厚而浮嫩。
紅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2)。
故沉澀(3)光滑者醫必難愈,輕浮脆(4)嫩者治必易除。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本條從肉眼觀察黑睛翳障的病位和形態,來預測治療的難易。
一般而言,翳障沉澀光滑者,瘢痕形成,氣血已定,為痼疾;
浮脆厚嫩者,邪正相爭,氣血未定,為新病。
新病易治,痼疾難療,這是通常的預後規律。
運用現代醫學手段,通過對角膜病變形態、病因等方面的分析,來判斷預後,更為準確。
條中所謂「薄而沉損」,若是角膜深層的炎證,通過適當的治療,能夠消退。
另外,條中所謂「輕浮脆嫩者,治必易除」,指刺激證狀的消失和炎性病灶的吸收。
目紅似火,絲脈忌紫如虯(5)。
淚熱如湯,濁水怕稠如眵。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白睛深紅,血管擴張迂曲為血熱瘀結之重證。
淚多熱而濁稠,為熱毒深重之徵。
腦脹痛,此是極凶之症。
連眶腫,莫言輕緩之災。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目係上屬於腦,後出項中。
邪氣循目係深入,則腦脹痛。
邪氣深入眶內,或邪氣由眼球向周圍彌散,則眼眶腫脹。
故腦脹痛及連眶腫均示眼病的嚴重程度。
【注釋】
(1)沉損:沉,深。損,傷害。
(2)磁:通「瓷」。
(3)澀:收斂,引申為靜止。
(4)脆:指角膜易穿孔。
(5)虯(qiú 求):虯龍,傳說中的一種無角喜盤曲的龍。
這裏形容球結膜血管高度擴張貌。
典型的絲脈如虯可見於頸動脈—海綿竇瘺,亦稱為蛇頭樣血管擴張。
【治法】
【概論】
識經絡之通塞,辨形勢(1)之進退。
當補當瀉,或止或行。
內王外霸(2),既了然於胸中。
攻守常(3)劫(4),其無誤於指下。
知病症之虛實陰陽,熟藥性之溫涼寒熱,症的治當(5),百發百中。
吾輩能以藥代刀針,則技之精妙,更入乎神。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
按:施治的前提是正確的辨證,施治的原則是以藥的溫涼寒熱調整機體的虛實陰陽,即所謂「症的治當」。
病有內外,治各不同。
內疾已成,外症若無,不必點之,點之無益,惟以服藥內治為主。
若外有紅絲赤脈,如係初發,不過微邪,邪退之後,又有餘邪,點固可消,服藥夾攻猶愈。
(《審視瑤函·點服之藥各有不同問答論》)
按:眼病的治療包括內治、外治及內外並治等方法,應根據病變的內外、邪氣的輕重而定。
正確掌握各種治法,才能使藥物直達病所,從而使未病部位與未病臟腑不無辜受到藥物的戕伐。
經云:欲無其患,先制其微。
蓋言疾之初起,即當療治也。
制之之法,豈獨藥哉。
內則清心寡欲(6),外則惜視緘光(7)。
蓋心清則火息,欲寡則水生,惜視則目不勞,緘光則膏常潤。
臟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
按:眼病除藥物治療外,還須注意自身保養。
本條提出清心、寡欲、惜視、緘光四點。
前兩點指減少過度的情志變動,後兩點指注意視力的保護。
這對於預防眼病的發生和促進眼病的恢復均有積極的意義。
【注釋】
(1)形勢:病態。
(2)內王外霸:內王,指內服藥治療,是屬王道。
外霸,指手術療法及一些烈性外用藥的劫劑。
(3)常:常規治法。
(4)劫:強取,劫伐。
(5)症的治當:辨證正確,治療得當。
(6)寡欲:少貪欲。
(7)緘光:緘,閉。
緘光,閉目。
【散清補瀉】
目症雖多,不外風熱虛實之候,治亦不離散清補瀉之法。
(《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將眼病歸納為風、熱、虛、實四大證型,製定出散、清、補、瀉四大治則,即風者散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概括眼病的一般治療方法。
按目病屬火,故其理也。
病之始起,可以峻用寒涼。
或兼七情鬱滯,氣血停凝,以致熱壅而為目病,則當於苦寒劑中,加之以辛溫之藥而發散之,導滯開鬱,則氣血風火,豈不從而發散者乎。
(《秘傳眼科七十二症全書·散熱一方治目病之要》)
按:「熱壅而為目病」,即火熱上壅,鬱滯為病,亦即鬱火。
或因火熱久客,或因氣鬱化火,其證既有熱之徵,又有鬱之象。
治法有別於單純火熱證,應於苦寒劑中加少量辛溫之品以散之,即《內經》所謂「火鬱發之」。
《小兒藥證直訣》中瀉青丸(龍膽草、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即是代表方劑。
在傳統眼科方劑中,類似此種配伍者為數亦多。
臨床上運用此法應注意兩點,一是辨證準確,二是掌握劑量的比例,方能免於誤用辛溫而助火燔燎之變。
治實痛則泄其火,治虛痛則養其氣,生其血。
泄火不可驟用寒涼,補氣不可遽(1)為助長。
且眼以氣血為主,養血不可損血,補氣不可動火。
(《眼科闡微·辨眼疼有虛實論》)
按:目病實痛多因火邪上炎,虛痛多因血不養睛。
故本條提出泄火及養氣生血的治療法則。
本條告誡:治虛痛時不可忘乎火,補氣不能過於溫熱,防其助邪;
治實痛時不可忘乎氣血,驟用寒涼則凝血傷氣。
治療時,可於補氣方中加入少量清潤之藥以制火,於瀉火方中加入少量辛溫之品以行散。
上四方(指人參補胃湯、益氣聰明湯、圓明內障升麻湯、復明散—編者注)治目不明,皆氣虛而未脫,故可與參、耆中微加連、柏。
若氣即脫,則黃柏等涼劑不可施。
(《醫學綱目·內障》)
按:本條為「補氣不可助火」的實例。
在補氣方中加少量苦寒之品,以防甘溫藥物助火之虞,但這種方法對於陽氣過度耗損的病例則不宜使用。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2)痛,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赤脈翳初從下而上者,或從內眥出外者,皆屬陽明,以陽明主裏,其症多熱,或便實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赤脈翳初從外眥入內者,為少陽,以少陽主半表半裏,治法宜和解之……(《醫學綱目·外障》)
按:本條根據眼部經絡的分佈及《傷寒論》三陽經的治療法則,提出不同部位的赤脈翳的不同治則。
非但赤脈翳,白睛、黑睛病變均可參照此治法。
但運用時不可機械,應結合其他辨證方法施治。
多有赤脈,視其從上而下者太陽病也,羌活為使。
從下而上者陽明病也,升麻為使。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也,柴胡為使。
(《證治準繩·白眼病》)
按:本條根據經絡辨證及藥物歸經的基本原理,列舉了眼部赤脈在不同方位和走向的藥物使用。
羌活、升麻、柴胡分別為太陽、陽明、少陽經的引經藥。
作為引經藥物使用時,劑量宜小,但當治療風證、風熱證時,則可使用常規劑量。
翳膜者,風熱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則深也。
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
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
邪氣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能自去也。
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論目分表裏易治難治辨》)
按:本條論述翳膜宜發散之理。
在表之時,發散以疏風祛邪。
日久翳陷邪深,發散以升陽祛邪。
運用發散法應注意舌診及全身證狀,熱毒熾盛者不宜應用。
是皆陽氣(3)強盛而搏陰,陰氣(4)堅實而有禦,雖受所搏,終止於邊鄙(5)皮膚也,內無所傷動,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
以其強耶,故可抑。以其實耶,惟可緩而弗宜助,助之則反勝。
(《原機啟微·強陽搏實陰之病》)
按:本條論述瞳神縮小之病理及治則。
瞳神縮小之因,《原機啟微》原著中歸納為火強搏水,水實自收。
水實自收為其關鍵,火邪雖盛,而陰液堅實,非火亢水虧之證,故其治則為抑陽緩陰。
抑陽,即抑制陽氣之亢盛;
緩陰,即舒緩陰氣之緊急。
抑陽以清火之劑,緩陰以疏散之劑,而無需補腎滋水。
本條告誡:如用滋補之劑則邪氣反勝。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後,積熱蘊深,或余毒攻侵,自臟達外,致成星翳膜矇,宜分虛實,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於熱,解毒不致於涼。
(《審視瑤函·痘疹》)
按:活血解毒是痘疹害眼的治療法則。
活血不致於熱,防其助邪;
解毒不致於涼,防其凝血。
此兩點亦為治療血熱瘀結目病之原則。
按胎前產後,多因氣血失和,以致燥火上攻,陰陽澀滯,或風邪乘虛,邪火侵淫,七情抑鬱,六氣引邪,不必拘泥其翳膜紅痛,胎前惟用安胎清火,產後惟用養榮散鬱。
二證須分有餘不足,在氣分者宜調之散之,在血分者宜補之行之,自無變症矣。
(《審視瑤函·妊娠》)
如治胎前目病,不厭疏利,但避硝黃等峻藥,破血及泄小腸之劑勿用。
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或以白朮、黃芩固胎之藥監製之藥佐之,則無礙矣。
(《審視瑤函·兼胎症》)
若治產後,無有餘之血,須護肝氣,不可輕用薄(6)肝之劑,當以四物湯養血之劑為主藥也。
(《審視瑤函·為產症》)
按:以上三條皆論胎前產後眼病之治法,原則是祛邪為主,有是證即用是藥。
但與常人眼病有別,胎前兼以安胎,礙胎之藥慎投。
產後兼以養血,損肝之劑忌用。
今吾輩治目,務宜先審其邪正之虛實,當首驅其有餘之邪氣,而後補其不足之正氣,治斯當而病斯愈矣。
(《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因知肝腎無邪,則目決不病。
專是科者,必究其肝腎果無邪而虛耶,則以補劑投之。
倘正氣虛而邪氣有餘,必先驅其邪氣,而後補其正氣,斯無助邪害正之弊。
則內障雖云難治,亦可以少(7)盡(8)病情矣。
(《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
按:先驅邪,後扶正,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對於內障眼病,特別要探求邪之有無及其性質。
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為這種探求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凡病目後,宜滋腎水,何也?
目以肝為主,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若滋腎水,則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無窮。
(《審視瑤函·診視》)
按:本條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述眼病後補腎之理。
臨床上,眼病後期或恢復階段,通常以補益肝腎為法,特別是對眼底病更為重要。
胃乃五臟六腑之源,開發(9)神機(10)之本。
欲養精血,先調胃氣,胃氣一壯,自然生氣生血,氣血即足,則氣血之精粹者,自然上升於目,而光明生焉。
(《眼科闡微·老年眼症》)
按:調胃氣為治療眼病的培本法之一,常用於眼病的恢復階段及虛證眼病。
「調胃氣」的概念,除了調養胃氣外,還包括了眼病治療過程中注意保護胃氣。
特別是運用清熱瀉火法時,苦寒藥物的劑量不宜過重,亦不可長期使用,應用時還須配以少量無助邪之弊的調氣益胃藥物,如枳殼、甘草等。
本條與上條皆是論述眼病培本之法,上條強調補腎水,本條注重調胃氣。
上條重於先天,本條重於後天。
臨床上應結合眼病種類及全身辨證,權衡使用,或兩法並進。
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氣自除,目自明矣。
(《審視瑤函·濁害清和症》)
滋陰則火自降,養腎則精自生。
(《審視瑤函·瞻視昏渺症》)
陰陽和而水火濟,精華盛而目力全。
(《審視瑤函·因他症》)
治惟滋陰養水,略帶抑火以培其本,本正則清純之氣和而化生之水潤。
(《證治準繩·乾澀昏花症》)
按:以上四條皆論述目病補陰法。
腎為水火之宅,內藏腎陰與腎陽,二者互相制約,以保證生理上的平衡。
若水虧則火旺,虛火上炎,從目竅出,亦致目病。
原則上宜填腎精,滋腎陰,以制虛火。
如同時略以抑火,更為合拍。
體內陰陽調和,水火平衡,則病邪去,腎精上承,則目自明。
補腎水,則火不妄動。
寧心神,則光(11)自消除。
(《審視瑤函·神光自現症》)
按:前四條,言腎中水火失調之治則,本條則言腎水與心火失調之治法。
腎水不能上濟,則心經虛火妄動,致神光不寧。
治療須上下同治,下則滋腎水以濟心火,上則清虛火以寧心神。
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少者也。
無火,是以光華不能發越於遠,而拘斂近視耳。
治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
(《審視瑤函·能近怯遠症》)
按:能近怯遠症之治法,當補益陽氣。
本條強調滋養膽腎。
治膽腎,即治肝腎,補肝腎之陽,亦當滋肝腎之陰,乃「無陰則陽無以生」之理。
【注釋】
(1)遽(jù 聚):急。
(2)項:《證治準繩·外障》中為頂.
(3)陽氣:原著中指手厥陰心包絡相火。
(4)陰氣:原著中指足少陰腎水。
(5)鄙:邊遠之地。
(6)薄(báo雹):厚度小的,引申為損傷之意。
(7)少:通「稍」。
(8)盡:已,休止。此處作「去除」解。
(9)開發:產生。
(10)神機:事物的樞要,此處指臟腑功能活動。
(11)光:指患者眼前閃光現象。
【通利玄府】
誠哉!河間斯言也。
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運用者,皆由其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
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諸鬱。
蓋肝主目,肝中鬱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
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
椒目之類,解濕熱也(1)。
茺蔚之類,解氣鬱也(2)。
芎、歸之類,解血鬱也。
木賊之類,解積鬱也(3)。
羌活之類,解經鬱也(4)。
磁石之類,解頭目鬱,墮邪氣使下降也。
蔓菁下氣通中(5),理亦同也。
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
(《醫學綱目·內障》)
按:眼部玄府閉塞,大多因邪氣鬱結,氣血阻滯,通利玄府,即解玄府鬱結之義。
本條所列舉解諸鬱之法,皆可通利玄府而明目。
由此可知,通利眼部玄府,並非單純指芳香開竅及疏肝之法。
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
虛則玄府無以出入升降而昏,此則必用參、耆、四物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
(《醫學綱目·內障》)
按:氣血是維持眼的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營養眼部玄府是其功能之一。
若氣血不足,則玄府萎縮,不能司出入升降之職,而致眼病。
當以參耆之益氣,四物之養血,氣血旺盛,則玄府通利矣。
上條論述因鬱而玄府閉塞,言實。
本條論述因虛而玄府萎縮,言虛。
夫人之眼病日久,邪熱、痰涎、瘀滯於肝肺二經,漸漸將通明孔竅閉塞,經絡壅滯,氣血不能升降流行以滋於目,則諸病生焉。
先用開竅之藥,將道路通利,使無阻礙,虛者(6)還(7)其虛(8),靈者(9)還(7)其靈(10),一用滋補之劑,即可直入腎經,助出光明。
是以開竅為先,蓋竅通而補養流行之藥始能入也。
若竅不開,遂用補益之藥,反助邪火上行,其病更甚。
(《眼科闡微·老年眼症》)
按:通明孔竅(即眼部玄府)的閉塞,可因於邪熱、痰涎或血瘀,因之,解熱、逐痰、化瘀諸法皆屬於開竅之列。
【注釋】
(1)椒目之類,解濕熱也:椒目苦寒,能行水消腫,故能解濕熱之鬱。
(2)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茺蔚子涼血活血,無行氣之功,言能解氣鬱,存疑。
(3)木賊之類,解積鬱也:木賊退翳膜,又能消積塊,故能解積鬱。
(4)羌活之類,解經鬱也:羌活能驅經絡之風,故能解經鬱。
(5)蔓菁下氣通中:存疑。
(6)虛者:虛竅,指目竅。
(7)還(huán環):恢復。
(8)虛:空虛,引申為通利。
(9)靈者:靈竅,即目竅。
(10)靈:神靈之義,引申為視覺功能。
【卷二 目病條辨】
【風證】
目病風盛,頭痛鼻塞,涕淚清稀,胞腫而浮,疼痛沙澀,見光則低頭閉目以避之,口不渴,舌淡苔薄白。
結膜充血,或結膜睫狀混合充血,血色較淡,角膜淺層病變,形如星點、絲條、樹枝,或角膜實質層浸潤、水腫。
病屬初起,當以辛散,羌活勝風湯主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按:本條所列症狀,皆風邪客於上焦,鬱遏目經絡中陽氣所致(證狀分析參見卷一目論語摘·辨證·辨風熱濕痰)。
然細究本條,與寒邪目病基本相似,故可視為風邪挾寒之證,多見於單純皰疹性角膜炎、角膜實質炎、流行性角結膜炎、皰性角膜炎、眼部帶狀皰疹等病初期階段。
本條重在辨病邪,而不重辨病位。
羌活勝風湯在原著中治風熱不制之病而風勝者,本條用之,方中黃芩不為清熱而設,而為制約之用。
【羌活勝風湯(《原機啟微》)】
羌活10g,川芎10g,白芷10g,獨活10g,防風5g,黃芩10g,白朮10g,柴胡10g,枳殼5g,前胡10g,桔梗10g,薄荷5g,荊芥5g,甘草5g。
以水浸泡數小時,煎沸後即去渣熱服。
風盛目病,服羌活勝風湯,諸風證悉減,減其劑。
若風從熱化,當於風熱門或火熱門中求之。
按:諸風證悉減,謂風邪除而未盡。
減其劑,或減輕風藥劑量,或漸撤辛溫之品。
風邪不解,部分熱化,則成風熱之證,全部熱化,則成火熱之證,應結合病位於各自證中尋求治法。
風邪客於瞼眥腠理之間,目奇癢,瞼結膜充血,或血管模糊,或見乳頭,或見濾泡,口不渴,舌淡苔薄白。
當以祛風重劑,驅風一字散主之。
按:本條為風盛目癢,常見於瞼結膜型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沙眼、慢性結膜炎等病。
驅風一字散為辛熱之劑,挾熱者則不可投。
【驅風一字散(《證治準繩》)】
制川烏10g,川芎10g,荊芥5g,羌活10g,防風5g,薄荷5g。
水煎服(原方為散劑,參見卷三眼科方歌·祛風劑)。
竅虛風襲,激淚而出,冬月發作或加重,目不紅腫,淚道通暢,舌淡苔薄。
祛風固竅,屏風止淚湯主之。
按:竅虛,淚竅虛也。
淚竅,狹意指淚點,位於瞼緣,亦屬肌表,故固表即固淚竅。
玉屏風散原為固表止汗之劑,本條藉以固淚竅而止淚。
本條病證,如伴下淚點狹窄,或輕度外翻,可同時行下淚點咬切術,以增加療效(方法見本條附錄)。
【屏風止淚湯】
黃耆50g,白朮15g,防風10g,細辛5g,薄荷5g,菊花5g,白芷10g,川芎10g,五味子10g。
水煎服。
【附錄:改良淚點咬切術】
1. 器械:12號刀片(鐮形)、淚點擴張器、鞏膜咬切器(1.5 mm)。
2. 麻醉:將浸有1%的卡因液的棉卷置於下淚點處3—5分鐘,再於淚點下方約2 mm處按入少量利多卡因液(藥液中混入適量鹽酸腎上腺素液)。
3.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以淚點擴張器擴張淚點,將12號刀片刃面向上,插入淚點約2 mm,然後將刀片向上挑,切開淚小管約1.5 mm,再將鞏膜咬切器舌葉插入切口,深約1—1.5 mm,使咬切頭斜向淚湖瞼結膜面,咬除管壁及黏膜組織,塗抗生素眼膏,朮眼封閉1天。
4. 優點:12號刀片的彎尖頭易於插入淚點,並易於從內向外切開淚小管。
風邪中於目部經絡,氣血運行不利,肌肉失養而馳緩,目斜,複視,或斜視不顯,查出虛象,或上瞼下垂。
病起突然,頭痛寒熱,舌淡苔薄白。當散風通絡,羌活秦艽湯主之。
按:本條為眼肌麻痹初起,風證顯然,從外風論治,因感冒而誘發者尤宜。
【羌活秦艽湯】
羌活10g,秦艽10g,荊芥5g,防風5g,川芎10g,木瓜10g,細辛3g,白僵蠶10g,蟬蛻5g,當歸10g。
水浸泡時間宜長,煎沸後即去渣熱服。
筋脈拘攣,口眼時時牽引而動。
經曰:風勝則動。
此風之徵,病久為痼疾,不易取效,排風散緩圖。
按:本條可見於面神經痙攣合併瞼痙攣,治療頗為棘手。
全身無證可辨者,可按本條治之,外風、內風同療。
【排風散(《濟生方》)】
天麻、桔梗、防風、五味子、烏梢蛇、細辛、白芍藥、全蠍各30g。
上藥為細末,每服3g,食後米飲湯調下,每日3次。
方中可加入蜈蚣30g。
若改湯劑,細辛、全蠍、防風各5g,餘藥各10g,水煎服。
目被物傷,風邪乘虛侵入,頭眼疼痛,沙澀、流淚、畏光。
當祛風和血,除風益損湯主之。
內眼手術後刺激證狀重者,治亦同法。
按:本條包括眼部各種挫傷及銳器刺傷。
需縫合修補者,當先手術。
若以出血為主者,當於血證門中求之。
傷口嚴重感染者,當於火熱門中求之。
【除風益損湯(《原機啟微》)】
藁本10g,防風10g,前胡10g,當歸10g,熟地黃10g,白芍藥10g,川芎10g(赤腫較重者,熟地黃、白芍藥、當歸改為生地黃、赤芍藥、當歸尾)。
水煎,熱服。
小兒瞬目次數增多,甚者發則頭傾項斜,可伴目癢、食少,舌淡苔薄或膩。
此脾虛風動,參朮鉤藤湯主之。
按:本條病位在眼瞼,脾之病。
瞬目頻頻,風之象。
小兒無情志之傷,肝風之動,緣於脾虛,即土弱木強。
治則一以實脾,一以息風。
小兒瞬目次數增多,即小舞蹈病,與腦部局限性炎性病灶有關。
本病能自愈,但可復發。
【參朮鉤藤湯】
黨參6g,白朮6g,茯苓6g,甘草3g,胡黃連3g,鉤藤6g(後下),全蠍3g,白僵蠶6g,白芍藥10g,生石決明10g(先煎),雞內金5g,炒麥、穀芽各10g。
水煎服。
【風熱證】
外眼病風熱證居多,或感風熱病毒,或外風引動內熱,或風證熱化。
同一風熱證,又有風重於熱,熱重於風,風熱並重之別,臨床須細辨。
按:風熱證,風之挾熱也,本屬風證,因外眼病風熱證多見,故另立一門。
風熱輕證,流淚生眵,沙澀發癢,結膜充血,舌苔正常,或舌紅苔薄,銀翹荷芩湯主之。
病及角膜淺層,點狀或樹枝狀浸潤,流淚、畏光、刺痛者,銀翹柴芩湯主之。
按:本條病位淺,病邪輕,治以輕劑。
銀翹荷芩湯、銀翹柴芩湯皆辛涼之劑,因病位不同,組成稍有差異。
本條辨病邪與辨病位相結合,重在辨病邪。
【銀翹荷芩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5g,黃芩10g,茺蔚子10g,赤芍藥10g,荊芥5g,防風5g,牡丹皮5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銀翹柴芩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柴胡10g,黃芩10g,荊芥5g,蟬蛻5g,赤芍藥10g,牡丹皮10g,茺蔚子10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風熱重證,胞瞼紅腫,眵淚交流,痛癢並作,沙澀羞明,球結膜高度充血,伴水腫出血,或現寒熱,舌紅苔薄,麻黃大黃湯主之。
若邪傳風輪,角膜上皮點狀浸潤,或上皮下粗點樣混濁,仍主以麻黃大黃湯。
病退邪減,按風熱輕證治之。
充血消退,角膜上皮下粗點樣混濁遲遲不除者,柴芩退翳湯主之。
按:本條病證多見於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性角結膜炎等病,病變雖在淺層,但風熱邪重,故主以重劑。
流行性角結膜炎的角膜上皮下損害可持續數月,甚則數年,另立柴芩退翳湯,清風熱餘邪,退翳磨障明目,促進點狀混濁吸收。
【麻黃大黃湯】
麻黃10g,製大黃10g,荊芥10g,黃連10g,牡丹皮10g,赤芍藥10g,茺蔚子10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柴芩退翳湯】
柴胡10g,黃芩10g,防風5g,菊花5g,生地黃黃15g,蒼朮5g,炙甘草5g,穀精草5g,蟬蛻5g,石決明15g(先煎)。
水煎服。
風熱重證,胞甚腫,不能睜開,淚多痛劇,羞明沙澀。
結膜睫狀混合充血,角膜潰瘍,或在淺層,或在淺實質層,色尚灰白。
頭痛鼻塞惡風,口渴便結,舌紅苔薄。
當投重劑,雙解湯主之,烏黃湯亦主之。
按:本條為角膜風熱重證,不從五輪辨證,而從病邪論治。
本條特點為痛劇,方中風藥選用辛散走竄,善能止痛之品,與上條有別。
烏黃湯吸取內科使用川烏治療頭風的經驗,在眼科領域標新立異。
【雙解湯】
藁本10g,細辛5g,薄荷5g,白芷10g,製大黃10g,黃連10g,防風5g,木通5g,白芍藥10g,枳殼5g,甘草5g。
水煎服。
【烏黃湯】
制川烏10g,製大黃10g,細辛5g,千里光10g,連翹1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牡牡丹皮10g,當歸10g,茺蔚子10g。
水煎服。
服雙解湯或烏黃湯,諸證得減,風熱之邪漸解,當用輕劑,宜銀翹柴芩湯。
若服湯病不解,風從熱化,當於火熱門求之。
按:病減則劑亦減,邪變則治亦變。
以上四條示風熱目病大概證治,以下分列各部風熱證。
【銀翹柴芩湯(方見前)】
眉骨疼痛,午時尤重,鼻塞黃涕,發熱惡風,舌紅苔薄黃。
風熱上受,陽氣相抗,當祛風清上,加味選奇湯主之。
按:風熱為陽邪,盛於陽分,中午為陽中之陽之時,故痛甚。
陽明經行於身之前,額屬陽明,眉骨亦屬其部。
本條眉骨痛者,風熱客於陽明也,故方中多選用陽明經藥。
選奇湯(方見卷三眼科方歌·祛風劑)原為祛風之劑,方中黃芩為制約而設,今加大劑量,而為清熱之用。
【加味選奇湯】
羌活10g,防風10g,黃芩10g,生甘草5g,白芷10g,石膏30g,川芎10g,蔓荊子10g,白僵蠶10g,桔梗10g,苦丁茶10g。
水煎服。
迎風淚出,淚點周圍紅潤,淚道通暢或狹窄,結膜輕度充血,伴發癢生眵者,風熱客於淚竅,止淚當須通竅疏風清熱,細辛石膏湯主之。
按:迎風淚出,有冷淚、熱淚之分,單純依據淚液之性質,臨床鑒別較困難。
本條重在辨局部形證。
淚竅通於鼻,肺氣亦通於鼻,故風熱客於淚竅者,治在上焦。
【細辛石膏湯】
細辛6g,石膏30g,連翹10g,黃芩10g,川芎10g,白芷10g,薄荷5g,菊花5g,桔梗10g。
水煎服。
風熱目癢,結膜輕度充血,或眥角糜爛,伴生眵沙澀。
欲解風熱之邪,當於血中求之,荊芥生地黃湯主之。
按:上條以淚為主,本條以癢為主,皆風熱之證,主證不同,治法亦異。
血中求之者,或涼血,或活血,以利風散熱清。
本條常見於慢性結膜炎、眥角性結膜炎、沙眼等病,其癢之程度較輕,非比癢若蟲行症之奇癢。
【荊芥生地黃湯】
荊芥5g,生地黃15g,蟬蛻5g,白蒺藜10g,薄荷5g,當歸10g,木通5g,赤芍藥10g,川芎10g,菊花5g。
水煎服。
風熱客於眼瞼,結於皮膚,紅腫癢痛,皰疹簇生,或皰疹、痂蓋相間,舌紅苔薄者,涼膈清脾飲主之。
若風熱挾濕,水泡晶瑩,涼膈清脾飲去生地黃加苡仁、防已、滑石方主之。
按:本條常見於熱性皰疹、帶狀皰疹、接觸性皮炎等病,紅腫癢痛為其辨證要點。
涼膈清脾飲在原著中治雞冠蜆肉(1),此症常需手術治療,但該方具較好的清熱疏風涼血功效,故用於本條的治療。
水泡晶瑩,皮膚間水濕阻滯,去生地黃陰膩,加利濕之品。
【涼膈清脾飲(《審視瑤函》)】
荊芥5g,石膏30g,防風5g,赤芍藥10g,生地黃15g,黃芩10g,連翹10g,梔子10g,薄荷5g,生甘草5g,燈芯30段。
水煎,食後熱服。
【涼膈清脾飲去生地黃加苡仁、防已、滑石方】
荊芥5g,石膏30g,防風5g,黃芩10g,連翹10g,赤芍藥10g,梔子10g,薄荷5g,生甘草5g,生薏苡仁30g,防已10g,滑石10g,燈芯30段。
水煎服。
眼瞼風熱證,風熱內傳,則按所傳各部風熱證治之。
若邪已熱化,則於火熱門中求之。
按:「風者善行而數變」,風熱之邪亦易於傳變。
風熱由眼瞼傳內,則邪趨深入,病情加重。
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常可發生角膜皰疹、淺層角膜炎、角膜實質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併發證,按併發證所在病位,結合病邪性質施治。
風熱結於白睛,氣血鬱滯,球結膜局限性充血,現見皰疹,甚者鞏膜淺層充血,結節隆起,流淚、沙澀、脹痛,證屬初起,當以宣洩,麻膏芩部湯主之。
若邪輕證不重者,治以輕劑,銀翹芩部湯主之。
按:本條特點為風熱客於白睛,局部氣血流行不暢,形成皰疹或結節,治宜宣散泄熱,結合病位,用藥偏於肺經,根據邪之輕重,選用重劑或輕劑。
【麻膏芩部湯】
麻黃10g,石膏30g,百部10g,黃芩10g,前胡10g,桔梗10g,薄荷5g,枳殼5g,牡丹皮10g,赤芍藥10g。
水煎服。
【銀翹芩部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百部10g,前胡10g,桔梗10g,赤芍藥10g,牛蒡子10g,荊芥5g,牡丹皮10g,枳殼5g。
水煎服。
外風引動肝火,風火升擾,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頭眼脹痛,惡寒發熱,噁心嘔吐,舌紅苔薄白者,羚角細辛湯主之。
按: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瞳孔散大強直,眼壓急驟增高,睫狀充血,角膜霧樣混濁,為肝膽之火上竄,衝斥眼內真氣,神水因之阻滯。
間有初起伴寒熱者,肝火為外風引動,外風為誘因,一旦外邪解除,即按火熱門中治法治之。
【羚角細辛湯】
羚羊角3g(研末,藥液沖服),細辛6g,黃芩10g,防風5g,製大黃10g,茯苓30g,羌活10g,茺蔚子10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熱毒內發,風邪外加,風火蒸灼,虹膜睫狀體炎急性發作,胞浮赤痛,淚多畏光,沙澀難睜,眉骨酸痛,口渴,舌紅苔薄。
當外散引動之風,內清亢盛之火,抑陽酒連散主之。
按:熱毒因外風引動而發,言熱毒不言某臟某腑,泛指臟腑積熱。
《原機啟微》將虹膜睫狀體炎稱為強陽搏實陰之病,治以抑陽酒連散,謂抑陽而緩陰,抑陽用清火藥,治陽氣之強盛,緩陰用辛散藥,治陰氣之緊急。
此種解釋似乎玄奧,抑陽酒連散乃祛風清熱之劑,故列本條風熱證。
【抑陽酒連散(《原機啟微》)】
蔓荊子10g,前胡10g,羌活10g,白芷10g,甘草5g,黃芩10g(酒製),梔子10g,寒水石30g(或石膏30g),黃連10g(酒製),防已10g,生地黃15g,獨活10g,黃柏10g,防風5g,知母10g。
水煎服。
服抑陽酒連散,頻滴阿托品液,諸證悉減,瞳孔業已散大,當減其劑,加減酒連散主之。
若證未解,風從熱化,血熱瘀結,當於火熱門中求之。
按:加減酒連散為抑陽酒連散之輕劑,用於滴擴瞳藥後刺激證狀減輕者,為臨床所多用。
【加減酒連散】
知母10g,黃柏10g,石膏30g,茯苓10g,當歸10g,黃連5g,獨活10g,生地黃15g,羌活10g,防風10g,蔓荊子10g,防已10g。
水煎服。
【注釋】
(1)雞冠蜆肉:相當於瞼內新生物。
【火熱證】
熱毒聚於胞瞼,氣血壅滯,眼瞼紅腫結節,或漫腫,甚則球結膜水腫,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疼痛較甚,屬瞼腺炎、眼瞼膿腫、淚腺炎之類,未化膿者,銀翹花粉湯主之。
外敷如意金黃散,紫金錠亦可。
膿成者,當切開排膿。
按:眼瞼屬機體肌膚的一部分,熱毒結於胞瞼,其病機與外科瘡瘍相同,初為氣血凝滯,營衛不從,經絡阻塞,繼則熱勝肉腐為膿。
銀翹花粉湯從仙人活命飲化裁而來,重在清熱解毒散結。
若證輕者,可不內服。
【銀翹花粉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0g,白芷10g,黃連10g,生甘草5g,製大黃10g,木香5g,炮穿山甲10g。
水煎服。
【如意金黃散(《醫宗金鑒》)】
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天花粉。
成藥為黃色粉末,涼開水調敷患處,或以金銀花露調敷,或以絲瓜葉搗汁調敷。
本品可製成油膏,比例:凡士林8/10,金黃散2/10。
使用時按意勿誤入眼內。
【紫金錠(《片玉心書》)】
山慈姑,紅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黃,朱砂。
成藥為紅色片劑,使用時涼開水磨成糊狀,調敷患處,勿入眼內。
熱毒結於淚囊,淚囊部腫脹,焮紅熱痛,連及胞瞼,未化膿者,銀翹花粉湯加全蠍、制乳沒方主之。
外敷金黃散、紫金錠。
按:本條言急性淚囊炎,病位較深,但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之病理與上條相同,故仍用銀翹花粉湯。
邪結在深處,加全蠍解毒消腫、通絡止痛,乳香、沒藥增強化瘀功效。
【銀翹花粉湯加全蠍、制乳沒方】
銀翹花粉湯(方見前條) 加全蠍10g 制乳香10g 制沒藥10g。
如意金黃散、紫金錠(方見前條)。
熱毒客於眶內,胞瞼紅腫發硬,眼球突出,轉動受阻,球結膜高度水腫。
頭眼痛劇,發熱,甚則噁心嘔吐。
火邪迫急,銀翹花粉湯大黃生用,加木通、滑石、全蠍方主之,三五解毒湯亦主之。
按:本條言眶蜂窩組織炎,病位元更深,且礙於眼球,其證重。
治療宗旨仍為清熱解毒,行氣活血。
仍選用銀翹花粉湯,大黃改為生用,增攻下之力,使上迫之火下降。
加木通、滑石利水導熱,全蠍通絡解毒。
三五解毒湯為專一消炎之方,集三黃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為一方,其瀉火解毒功效更勝一籌。
【銀翹花粉湯大黃生用,加木通、滑石、全蠍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0g,白芷10g,黃連10g,生甘草5g,生大黃10g,炮穿山甲10g,木香10g,木通10g,滑石10g,全蠍10g。
水煎服。
【三五解毒湯】
生大黃10g,黃連10g,黃柏10g,黃芩10g,梔子10g,金銀花10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
水煎,每劑3煎,日3服。
熱毒結於胞瞼、淚囊、眶內,膿成破潰,當益氣解毒,黃耆銀花湯主之。
按:熱毒結而不散,氣血凝滯,肉腐成膿。
益氣者,生肌托毒外出。
解毒者,清邪斷膿之源。
【黃耆銀花湯】
生黃耆30g,金銀花10g,炮穿山甲10g,皂角針10g,天花粉10g,生甘草5g,當歸10g,黃連10g。
水煎服。
熱毒羈留胞瞼經絡深處,瞼腺炎頻發,當扶正解毒,調和氣血,參耆花粉湯主之,清解散亦主之。
按:本條言多發性瞼腺炎治法。
熱毒羈留,乃正氣有虛不能驅之。
熱毒深潛絡中,諸因誘發則出。
故設參耆花粉湯正邪兼顧。
清解散則意在搜絡中熱毒,驅邪即所以扶正。
【參耆花粉湯】
黨參15g,水炙黃耆30g,天花粉10g,炙甘草5g,金銀花10g,當歸10g,紅花5g,蒲公英10g,木香5g,檳榔10g,炮穿山甲10g。
水煎服。
【清解散(《千家妙方》)】
全蠍3g,大黃1.5g,金銀花9g,甘草1g。共為細末,每服1g,早晚各1次,白開水送下。
外感熱毒,或疫熱傷目,或風證、風熱證風從熱化,邪熱熾盛,刺痛、沙澀、羞明,分泌物稠黏,甚則膿樣,口渴,溲赤便結,舌紅苔黃。
球結膜充血,色紅似火,伴水腫出血,或眼瞼腫甚,瞼結膜偽膜覆蓋,或病及角膜,浸潤、潰瘍者,銀翹大黃湯主之。
按:本條為白睛熱毒證及其變證。
常見於急性卡他性結膜炎、偽膜性結膜炎、卡他性角膜炎及病毒性結膜炎等病。
熱毒從外而感,治療針對病邪而不重病位。
【銀翹大黃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生大黃10g(後下),車前子10g(包),生梔子10g,木通5g,黃連10g,黃芩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
水煎服。
熱邪結於白睛淺層,球結膜皰疹較大,或頂部潰瘍,血色鮮紅,疼痛沙澀,口渴舌紅,當清熱散結,桑皮芩部湯主之。
按:本條與風熱結於白睛病機相同,即為氣血鬱滯,但見證稍有差異。臨床上,二者有時區別較難。
一般而言,病之初,多從風熱,稍久則從熱邪。
本條循傳統治法,側重清肺經之熱。
【桑皮芩部湯】
桑白皮10g,黃芩10g,百部10g,地骨皮10g,知母10g,桔梗10g,鬱金10g,牡丹皮10g,赤芍藥10g。
水煎服。
熱邪結於白睛裏層,鞏膜充血,血色火紅,結節隆起,亦主以桑皮芩部湯。
服湯不應,疼痛較甚者,銀翹大黃湯大黃熟用,加當歸、紅花、夏枯草。
若血色紫暗,甚則局部壞死,疼痛口渴,舌紅苔黃者,血熱瘀結重證,石膏琥珀湯主之。
久服寒涼不應,當於方中加少量麻黃、細辛、桔梗辛散開泄之品宣發之。
按:本條言淺、深層鞏膜炎治法。
火熱甚者,舍輪從邪,用方不拘一輪一臟。
石膏琥珀湯證,病位深,熱結亦深,故以重劑。
久服寒涼不應,熱因寒鬱,血因涼凝,於寒涼方中加少量辛溫之品以行血散滯,與風熱門中麻膏芩部湯發散清熱相等者不同。
【銀翹大黃湯大黃熟用,加當歸、紅花、夏枯草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製大黃10g,車前子10g(包),生梔子10g,木通5g,黃連10g,黃芩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紅花10g,夏枯草5g。
水煎服。
【石膏琥珀湯】
石膏30g,琥珀粉3g(藥液沖服),製大黃10g,知母10g,參三七3g(研末,藥液沖服),貝母10g,鬱金10g,夏枯草5g,紅花10g,當歸10g。
水煎服。
熱邪結於白睛,病久反復發作,鞏膜充血暗紅,結節隆起不顯,痛不甚,口乾咽燥,舌紅,或見紫斑、瘀點,苔少。
陰傷而夾血瘀,滋陰化瘀湯主之。
按:陰虛血瘀亦屬血熱瘀結,非實火與血相結,乃虛火耳。
實火勢急,虛火勢緩,故諸證較上條為輕。
【滋陰化瘀湯】
生地黃15g,地骨皮10g,麥門冬10g,白薇10g,茺蔚子10g,桃仁10g,紅花10g,夏枯草5g,牡丹皮10g,丹參10g,桔梗10g。
水煎服。
氣輪風輪,兩相比鄰。
白睛裏層熱證不解,殃及角膜,角膜深層舌狀混濁,仍宗白睛火熱證諸法,酌加石決明、決明子、密蒙花等退翳磨障之品。
按:本條言硬化性角膜炎治法。
石決明、決明子、密蒙花等藥皆具清肝之效,乃屬從病位施治。
熱毒結於角膜,或角膜風熱證已熱化,睫狀重度充血,角膜浸潤或潰瘍,面大,達及深層,色灰白或淡黃,痛劇流淚,甚則夜不能寐,伴頭痛口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者,銀翹大黃湯加花粉方主之,三五解毒湯亦主之。
按:本條特徵為睫狀重度充血,角膜病灶大且深,伴全身熱毒熾盛證狀,與角膜風熱重證有別。
銀翹大黃湯、三五解毒湯均為清熱解毒、通腑瀉火之劑,非專清某經之方,從病邪不從病位。
二方相較,後者功效更強。
【銀翹大黃湯加花粉方】
銀翹大黃湯(方見前) 加天花粉10g。
三五解毒湯(方見前)。
角膜熱毒深重,潰瘍面大且深,壞死組織復蓋,色灰白或灰黃,甚則潰瘍面大量黏性分泌物,擦之速生。
若邪傳球內,蒸灼膏液,虹膜腫脹、後黏連,房水混濁,前房積膿。
頭眼痛劇,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
當以通腑瀉火重劑,大黃石膏湯主之。
按:本條為角膜熱毒極重之證,常見於匐行性角膜潰瘍、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等病,病勢險峻,非用釜底抽薪之法不能制其肆瘧之火勢,救其耗竭之津液。
大黃石膏湯重在清泄陽明,合調胃承氣湯、白虎湯為一方,一以瀉陽明之腑熱,一以清陽明之經熱。
胃為十二經之海,陽明為三陽之極,故陽明之熱一撤,諸經之火皆能隨之而減。
大黃石膏湯為攻下峻劑,使用時應與病人解釋,以得到患者及家屬的合作。
若年老體弱者,不耐峻下,當減芒硝。
【大黃石膏湯】
生大黃10g(後下),生石膏30g,知母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梔子10g,天花粉10g,茺蔚子10g,牡丹皮10g,芒硝10g(用第1煎藥液沖服),甘草5g。
水煎服。
服大黃石膏湯一二劑,大便得瀉,即減芒硝,大黃熟用。
可加枳殼、煨防風以助生髮之氣。
長服寒藥,病仍不解,胞虛浮,形寒便泄,當於虛證門中求之。
按:服大黃石膏湯,大便得瀉,熱毒下行即可,多用峻下之劑,一則患者不能接受,二則敗傷胃氣。
加枳殼合甘草,調和胃氣,辛而不燥。
加防風,升發脾胃之氣,可行氣血之滯,煨者,減其辛溫之性。
大隊苦寒藥中加此二味,無助邪之弊。
如頻服攻下之劑,脾胃之氣已損,無力以驅邪,當循補益之法。
角膜深層潰瘍不能控制,致角膜穿孔,虹膜脫出,或角膜後彈力層膨出,仍宗原法,酌加地骨皮、麥門冬、生地黃、玄參。
按:仍宗原法,即清熱瀉火法,或銀翹大黃湯,或三五解毒湯,或大黃石膏湯減芒硝。
熱毒蒸灼,角膜腐爛而破,陰液大傷,原方中加入滋陰之品,不另立方劑。
角膜熱毒證,浸潤逐步吸收,潰瘍面清潔,刺激證狀減輕或消失,舌光無苔者,熱邪漸解,陰液已傷,銀翹增液湯主之。
按:本條熱邪漸減而未淨,應滋相對不足之陰,故清熱養陰各半,以促進病灶修復。
【銀翹增液湯】
金銀花10g,連翹10g,生地黃10g,麥門冬10g,玄參10g,黃芩10g,當歸10g,白芍藥10g,天花粉10g。
水煎服。
熱毒結於角膜深層,睫狀充血,血色鮮紅,角膜實質層浸潤、水腫,或彌漫,或呈盤狀,或呈舌狀,或血管侵入,甚則角膜內皮水腫皺褶,點狀沉著物附著。
沙澀流淚,舌紅苔黃者,銀花解毒湯主之。
先前服羌活勝風湯,風邪業已解散者亦服之。
按:本條為角膜實質炎的正治法。
熱毒結於角膜深層,多為肝經熱毒鬱結,或外感熱毒直中深層,或熱毒由淺層漸次傳入。
銀花解毒湯為治療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實質炎的有效方劑,可廣泛用於各類角膜實質炎,因於單皰病毒者,加紫草、板蘭根,合方中金銀花、蒲公英、黃芩以抑制單皰病毒。
若角膜新生血管顯著者,加當歸、赤芍藥、紅花、茺蔚子以化瘀滯。
先按風證辨證施治,風證解而病灶未愈者,亦按本條治之,即辨病施治之法。
【銀花解毒湯(《中醫眼科臨床實踐》)】
金銀花15g,蒲公英15g,桑白皮10g,天花粉10g,枳殼5g,龍膽草5g,蔓荊子10g,黃芩10g,製大黃10g,生甘草5g。
水煎服。
服銀花解毒湯,角膜實質層浸潤、水腫逐步吸收,混濁猶存,舌光無苔者,熱毒漸清,陰液受劫,銀翹增液湯酌加石決明、決明子、青箱子、密蒙花等清肝退翳之品。
按:本條與銀翹增液湯證的治法相同,清邪與滋陰並進。
退翳藥物多用於邪氣漸退之時,但退翳藥物的選用亦要根據病邪的性質,菊花、蟬蛻、木賊、穀精草等多用於風熱翳障,本條因於肝經熱毒,故選用具清肝作用之藥物。
【銀翹增液湯(方見前)】
角膜軟化證,角膜潰瘍,甚則穿孔。
患兒面黃消瘦,食少腹脹,大便溏瀉。脾胃虛弱,肝火上乘。
急當治標,清火為先,羚角雞肝散主之。
按:角膜軟化證,即疳積上目。
本條為肝火急迫,當須急治。
若只見體虛,一味補脾益氣,精血津液不能驟生,反而助內炎之火。
羚角雞肝散為長期驗之臨床有效之方劑。
【羚角雞肝散】
羚羊角1.2g,白芍藥6g,龍膽草6g,黃連3g,穀精草6g,甘草1.8g,石決明12g,夜明砂9g,厚朴4.8g,製大黃6g,神麯6g,青皮6g,枳殼6g。
先將石決明鹽水煅3次,研極細末,羚羊角磨汁曬乾,再與上藥共研極細末,用細篩過,收貯瓷瓶內,每服4.5g,雄雞肝1具,劃跡,將藥末摻肝內,放入瓷碗中,加米飲湯4—5匙,在飯鍋內蒸熟,分2—3次服下。
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眼壓不能控制,頭眼俱痛,噁心嘔吐,便秘溲赤,舌紅苔黃。
勢急者,水火同治,大黃茯苓湯主之。
勢緩者,血水同治,化瘀疏水湯主之。
按:根據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時睫狀充血、角膜霧樣混濁、瞳孔散大、眼壓增高等體徵,結合本條出現的症狀,其病機為火壅、血瘀、水阻。
勢急者,謂火盛氣逆,當瀉火通腑,利水疏導。
勢緩者,當重點解決血瘀水阻這一基本病理,以化瘀、利水、瀉火為法。
【大黃茯苓湯】
生大黃10g(後下),茯苓30g,黃連10g,製半夏10g,瓜蔞皮10g,枳實10g,澤瀉10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化瘀疏水湯】
益母草30g,澤蘭10g,當歸10g,豬苓10g,茯苓30g,桃仁10g,澤瀉10g,茺蔚子10g,車前子10g(包),紅花10g,製大黃10g。
水煎服。
前葡萄膜熱毒證,睫狀重度充血,色暗紅,睫狀壓痛明顯,角膜內皮水腫,大量點狀或羊脂狀沉著物附著,前房纖維素性滲出,虹膜腫脹、後黏連。
眼球剌痛,流淚,口渴引飲,舌紅苔黃者,熱毒蒸灼,血熱瘀結,當瀉火與化瘀並行,解毒活血湯主之。
前房積膿者加石膏、知母,或投大黃石膏湯。
按:本條熱毒或從內發,或由外傳裏,或風熱證風從熱化。
虹膜、睫狀體血管豐富,熱毒極易入血,血與熱結,則充血色紫而剌痛,虹膜腫脹。
血中水液被火熱蒸灼而混濁,滲於外則為可見之滲出。
論其治法,非瀉火涼血化瘀不能解其結。
前房積膿由下而上,從經絡言,責之陽明熱盛,加石膏、知母,乃白虎湯之義。
大黃石膏湯則通腑泄熱之力更強矣。
【解毒活血湯】
製大黃10g,黃連10g,黃芩10g,生地黃10g,赤芍藥10g,歸尾10g,桃仁10g,紅花10g,紫草10g,牡丹皮10g,茺蔚子10g。
水煎服。
【大黃石膏湯(方見前)】
服解毒活血湯,瘀熱漸解,睫狀充血減輕,房水漸清,滴擴瞳藥瞳孔已散大,當減其劑,抑陽湯主之。
按:瘀熱化解,當滋陰以善其後,但仍需清未淨之熱。
抑陽湯為清熱滋陰之方,正為適宜。
【抑陽湯(《秘傳眼科纂要》)】
知母10g,黃柏10g,寒水石15g(或石膏30g),茯苓10g,當歸10g,黃連5g,獨活5g,生地黃15g。 水煎服。
後葡萄膜熱毒證,眼底見黃白色滲出斑,輕者僅見於黃斑部,視網膜反光增強,或呈灰白色水腫,甚者乳頭水腫,玻璃體塵埃狀或星、絲、雪球狀混濁。
熱毒由前節部傳來者,治同前條。
熱毒直中眼底,迫及血分,血熱滲出者,當氣血兩清,石膏生地黃湯主之。
中間葡萄膜熱毒證,治亦同法。
按:本條言後葡萄膜炎及中間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熱毒證偏於血熱瘀結,後葡萄膜熱毒證偏於血熱滲出。
故一以瀉火化瘀,一以清氣涼血。
本條視網膜水腫,係「熱勝則腫」之列,與水濕門中水濕瀦留者不同。
【石膏生地黃湯】
石膏30g,鮮生地黃30g,知母10g,牡丹皮10g,赤芍藥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連10g,玄參10g,紫草10g。 水煎服。
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黃斑部視網膜深層滲出,色灰白,略呈圓形,稍隆起,邊緣模糊,亦宗石膏生地黃法。
若病灶周邊伴出血,血熱滲出與血熱妄行並見,石膏生地黃湯加生蒲黃、炒梔子、側柏炭、仙鶴草方主之。
按:本條證型見於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活動期,其病機與上條同,僅是病變局限於黃斑部,故治法相同。
但該證常伴出血,涼血止血之品又當加入。
【石膏生地黃湯(方見前條)】
石膏生地黃湯加生蒲黃、炒梔子、側柏炭、仙鶴草方
石膏生地黃湯 加生蒲黃10g,炒梔子10g,側柏炭10g,仙鶴草10g。
眼球穿孔傷,毒邪外侵,傳入球內,蒸灼膏液,成燎原之勢。
胞甚腫,結膜睫狀高度充血,角膜混濁水腫,虹膜腫脹、後黏連,前房積膿,甚則玻璃體混濁化膿,病勢險重,三五解毒湯加石膏方主之。
按:本條言眼球外傷引起的化膿性眼內膜炎。毒邪緣於外傷,治療重在解毒瀉火。
本條病證險惡,需同時結合西藥積極治療。
【三五解毒湯加石膏方】
三五解毒湯(方見前) 加生石膏50g。
眼球穿孔傷,毒邪內迫,傳於健眼,據前、後部現證,按葡萄膜熱毒證各條治之,重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
按:本條言交感性眼炎。病源於毒邪,故按葡萄膜熱毒證施治,不另立方。
急性視神經乳頭炎,乳頭充血水腫,伴滲出、出血,視網膜靜脈擴張迂曲。
眼球發脹,轉動而痛,頭痛口乾,舌紅苔薄或黃。
肝火循經炎於目係,龍膽瀉肝湯加丹皮方主之。
若伴上呼吸道感染者,熱毒直中目係,銀翹散加山梔、丹皮方主之。
按:急性視神經乳頭炎從肝火論治,其因有二。
足厥陰肝經係目係,其一也。
乳頭充血、水腫、出血,血管擴張,火迫之徵,其二也。
伴上呼吸道感染,邪從外來,病雖在肝經,治則重在清熱疏散。
【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丹皮方】
龍膽草6g,生地黃15g,梔子10g,澤瀉10g,柴胡10g,黃芩10g,車前子10g(包),木通5g,甘草5g,當歸10g,牡丹皮10g。
水煎服。
【銀翹散(《溫病條辨》)加丹皮、山梔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桔梗5g,薄荷5g,生甘草5g,荊芥5g,豆豉10g,牛蒡子10g,梔子10g,牡丹皮10g,竹葉10g,鮮蘆根30g。
水浸泡數小時,煎沸後即去渣服。
服龍膽瀉肝湯,乳頭水腫漸退,視力增進。
肝火得瀉,肝熱未淨,明目消炎飲主之。
按:火為熱之極,火勢減而熱猶存,改瀉為清,乃程度之別。
【明目消炎飲(《眼科臨證錄》)】
鮮生地黃30g,生梔子10g,連翹10g,黃芩10g,牡丹皮10g,生石決明15g(先煎),赤芍藥10g,生甘草5g,夏枯草5g,金銀花10g。
水煎服。
視盤血管炎,乳頭充血水腫,乳頭周圍少量出血,亦以龍膽瀉肝湯加丹皮方治之。
若視網膜出血重者,當於血證門中求之。
按:視盤血管炎包括睫狀動脈炎與視乳頭靜脈炎兩種,本條為前者,病變主要在目係,亦表現為火熱之徵,故治法與視神經乳頭炎相同。
若屬視乳頭靜脈炎,視網膜廣泛出血者,當按血證門中諸法治之。
【龍膽瀉肝湯加丹皮方(方見前)】
邪熱客於目係,玄府不利,神光發越受阻,視力突然下降,眼球轉動疼痛,眼底無改變。
勢急者,眼脹頭痛,口乾舌邊尖紅,清肝為先,明目消炎飲主之。
勢緩者證輕,通利為法,丹梔逍遙散主之。
按:本條言急、慢性球後視神經炎證治。
因眼底無改變,責之玄府不利。
明目消炎飲、丹梔逍遙散均為治療球後視神經炎的有效方劑,前者重在清肝以解玄府之熱,後者重在疏肝以解玄府之鬱,所主有緩急之別。
明目消炎飲(方見前)。
【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
柴胡5g,薄荷3g,甘草3g,煨薑1塊,當歸10g,白芍藥10g,白朮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梔子10g。
水煎服。
小兒熱病後,餘邪未盡,羈留經絡,玄府鬱閉,目失濡養,視力急劇下降,甚則黑朦,屬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皮質盲之類,當疏肝解鬱,通利玄府,逍遙散驗方主之。
按:小兒本無肝鬱氣滯之證,然用逍遙散疏肝,取其通利玄府之義。
蓋肝氣通於目,而玄府為氣機出入升降之門戶。
門戶閉,則肝氣鬱。
肝氣暢,則玄府利。
此為逍遙散在眼科運用之變通法。
【逍遙散驗方(《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
當歸身9g,焦白朮6g,甘草3g,柴胡6g,牡丹皮6g,茯苓12g,焦梔子6g,菊花6g,白芍藥9g,枸杞子9g,石菖蒲10g。
水煎服。
凡眼病目脹視糊,伴頭昏頭痛,心煩易怒,口苦舌紅,或耳鳴,或失寐,或噁心,或面潮紅,或腰膝痠軟者,此肝陽上亢,當滋陰平肝,決明鉤藤湯主之。
按:肝者,體陰用陽,若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升發無制,遂成肝陽上亢之證。
肝陽者,亦肝熱也,乃虛熱耳,與肝火屬實者不同。
本條重在全身辨證,而不注重眼部辨病,如開角型青光眼、缺血性視乳頭病變、高血壓病眼底出血、視疲勞等病,有本條見證者,可按法治之。
目者肝之竅,肝陽上亢為眼病之所常見,故列此條,以補火熱門之不足。
【決明鉤藤湯】
生石決明15g(先煎),鉤藤10g(後下),夏枯草5g,生地黃15g,白芍藥10g,甘草5g,菊花5g,黃芩10g,當歸10g,茯苓10g,懷牛膝10g。
水煎服。
加減法:耳鳴加磁石15g(先煎);
失寐者茯苓改朱砂染茯神,加酸棗仁10g;
噁心加赭石15g(先煎);
面潮紅加龜板15g(先煎),牡蠣30g(先煎);
腰膝痠軟加杜仲10g。
凡眼病乾澀、刺痛、視糊,伴失寐夢多,心煩心悸,舌紅者,陰血不足,心火上亢,生地黃連湯主之。
按:本條亦補火熱門之不足,重在全身辨證。
生地黃連湯從李東垣朱砂安神丸(朱砂、黃連、炙甘草、生地黃、當歸)化裁,具瀉火養陰,鎮心安神之效。
【生地黃連湯】
生地黃15g 黃連10g 當歸10g 朱茯神10g 炙甘草5g 白芍藥10g 酸棗仁10g 龍骨15g(先煎) 水煎服。
【水濕證】
目病雖曰風證、熱證、風熱證居多,但水濕證亦不少見。
凡眼病遷延日久,當結合目部形狀,於濕證中求之,舌診尤為重要。
按:濕乃未積之水,水乃成形之濕,水濕屬性同一,僅程度之別。
眼病水證,多從辨病而得,濕證則多從辨證而論。
故眼病濕證,臨床易被疏忽。
濕屬陰邪,其性黏滯,客於目不易解散,大凡外眼病久不愈者,應考慮濕之為患。
眼部濕證雖有特定形證,但需按重全身辨證,膩苔的出現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病日久,或癢,或痛,或脹,或澀,或視糊,黃昏至晚間尤重。
分泌物白而黏,或呈白沫樣。
溲黃,舌淡苔膩。
此濕證也,投疏風清熱劑不應,藿香苡仁湯主之。
若澀甚舌紅,陰虛挾濕者,藿香苡仁湯減防風、川芎加生地、丹皮方主之。
按:濕邪或從外侵,或從內生,其性類水,易阻遏氣機,繼而影響血運,故能產生癢、痛、脹諸症。
濕阻氣機,礙於津液的輸布則澀,與濕病口乾同理。
黃昏至晚間為陽中之陰,陰氣始盛,濕為陰邪,盛於其時,故視糊加重。
濕為陰類,其性黏滯,故分泌物白而黏。
本條病證多見於慢性結膜炎,其他眼病,如淺層鞏膜炎、表層點狀角膜炎等,有濕證可求者,均可按本條論治,不必拘泥病位。
若陰虛挾濕,治療頗為棘手,當以滋陰不礙濕,祛濕不傷陰為則。
【藿香苡仁湯】
藿香5g,薏苡仁30g,澤瀉10g,滑石10g,大腹皮5g,車前子10g(包),防風5g,當歸10g,川芎5g,茯苓10g。
水煎服。
【藿香苡仁湯減防風、川芎加生地、丹皮方】
藿香5g,薏苡仁30g,滑石10g,澤瀉10g,車前子10g(包),大腹皮5g,茯苓10g,當歸10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
水煎服。
濕熱互結胞瞼,瞼緣或皮膚紅腫糜爛,滲出結痂,癢甚疼痛,舌紅苔黃膩,當分解濕熱,連朴二妙湯主之。
四物澄波散外洗。
按:濕與熱合,而成濕熱之證,亦為眼病之所常見。
本條症狀可出現於潰瘍型瞼緣炎、眼瞼濕疹、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的病程中,雖病種不同,但均可現濕熱見證,治療皆以清熱燥濕為法。
【連朴二妙湯】
黃連10g,厚朴5g,蒼朮10g,黃柏10g,滑石10g,茯苓10g,車前子10g(包),木通5g,藿香5g,地膚子10g,白蘚皮10g。
水煎服。
【四物澄波散(《聖濟總錄》)】
膽礬12g(水洗去沙土),乾薑15g(炮製),滑石(研),秦皮(去粗皮)各30g。
上藥搗研為散,每用1g,沸湯浸泡,澄清洗。
本方可用乾薑、滑石、秦皮各10g,先煎,後將膽礬10g,溶於濾液中外洗。
濕與風與熱相合,目奇癢,生眵乳白稠黏,沙澀疼痛。
瞼結膜扁平乳頭,球結膜呈汙棕色調,充血不鮮,角膜緣灰黃色膠質樣結節。
風、熱、濕三者同治,銀芷茵陳湯主之,防風通聖丸亦主之。
按:本條專言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混合型之證治。
風、熱、濕三邪並存,故合治之。
銀芷茵陳湯治風治熱治濕力均,防風通聖丸則偏於治風治熱。
【銀芷茵陳湯】
金銀花10g,白芷10g,茵陳10g,生甘草5g,荊芥10g,黃芩10g,滑石10g。
車前子10g(包),蟬蛻5g,地膚子10g。
水煎服。
【防風通聖丸(《宣明論方》)】
防風15g,荊芥15g,連翹15g,薄荷15g,川芎15g,當歸15g 白芍藥15g,白朮15g,梔子15g,大黃15g,芒硝15g,生石膏30g,黃芩30g,桔梗30g,甘草60g,滑石90g(包衣用),麻黃15g。
上藥粉碎成細粉,水泛為丸。
每服6g,1日2次。
角膜潰瘍經久不愈,潰瘍面大,壞死組織色晦暗,或己查出黴菌,服清熱解毒劑不效,舌苔黃膩,濕熱膠黏不解者,連夏茵陳湯主之。
按:本條常見於黴菌性角膜潰瘍,其他類型角膜潰瘍顯濕熱見證者,亦按本條治之。
【連夏茵陳湯】
黃連10g,製半夏10g,茵陳10g,滑石10g,梔子10g,茯苓10g,木通5g,藿香5g,黃芩10g,石菖蒲10g。
水煎服。
圓錐形角膜,後彈力膜破裂,角膜實質層高度腫脹增厚,上皮廣泛水泡,頭昏食減,舌淡苔膩,脾虛水濕上泛,參耆苓朮湯主之。
按:本條為急性圓錐,病變雖在角膜,但現證為水濕瀦留,故治療從脾從濕,而不從肝從熱。
列此條證治,為示眼之各部皆有水濕之證,辨證時不要拘泥於病位。
【參耆苓朮湯】
黨參15g,黃耆30g,茯苓10g,澤瀉10g,薏苡仁30g,製半夏10g,陳皮5g,蒼朮10g,白朮10g,防風10g,防己10g,桂枝10g,山藥10g。
水煎服。
眼內真氣怫鬱,開合失度,神水輸布障礙,壅滯為患。
開角型青光眼早期,眼壓波動幅度增大,或眼壓增高,全身常無證可辨,當助氣化,利水濕,逍遙五苓湯主之。
服湯不效者,血水同治,化瘀疏水湯去大黃加桂枝、甘草方主之。
按:眼內真氣具有推動和固攝神水的功能,使之有節制地輸出,從而保持一定的量,維持眼壓的正常水準。
一旦眼內真氣功能失常,即影響神水的輸布,而成水液瀦留之證。
水之阻滯源於氣之不暢,利水當先調氣,五苓散中桂枝溫陽以助氣化,逍遙散則專事條達肝木,而調暢眼內氣機。
根據「血—水—膏」模式,「水外則皆血」,神水的輸布,以蘊藏在球壁內的血脈為通路,眼內真氣怫鬱日久,致脈絡瘀阻,形成血瘀水阻之病理。
化瘀疏水湯乃血水同治之方,本條無火邪,故減大黃,加桂枝、甘草者,從陽從氣也。
【逍遙五苓湯】
柴胡5g,當歸10g,白芍藥10g,白朮10g,茯苓30g,桂枝10g,豬苓10g,澤瀉10g,炙甘草5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化瘀疏水湯減大黃加桂枝、甘草方】
益母草30g,當歸10g,茯苓30g,豬苓10g,桃仁10g,澤蘭10g,澤瀉10g茺蔚子10g,車前子10g(包),紅花10g,桂枝10g,炙甘草5g。
水煎服。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伴滲出斑點,周圍反射光暈環繞,中心反光不可見,此為水液內停,全身常無證可循,五苓桃紅湯主之,治水亦當治血,血道通而水道利。
按: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為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損害,脈絡膜毛細血管網滲漏液體積於黃斑部,結合眼底所見,屬於水證,主以五苓散化氣利水,配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調節眼部微循環,降低脈絡膜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滲漏液的吸收。
此亦血水相關之理,蓋水液停留之處,常有血液瘀滯,血液流暢,水液散佈尚有出路。
【五苓桃紅湯】
桂枝10g,白朮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桃仁10g,紅花10g,生地黃15g,當歸尾10g,赤芍藥10g,川芎10g,車前子10g(包)。
水煎服。
服五苓桃紅湯數十劑,黃斑部水腫消退,視力增進,邪退當須扶正,於虛證門中求之。
按:水液瀦留,邪也。
五苓桃紅湯,祛邪之方。
邪退培正,乃常法也。
於虛證門中求之,循補益之法。
服五苓桃紅湯數十劑,黃斑部水腫遲遲不退,視力增進緩慢,當健脾氣以化水濕,參耆苓朮湯主之。
按:服利水活血劑,水腫不退,示治標不效,當標本兼治。
治本者從脾,脾主運化,輸布水穀精微,脾氣健,則水濕不能化生。
【參耆苓朮湯(方見前)】
眼球挫傷,視網膜振盪,呈灰白色水腫,輕者僅黃斑部水腫,或伴網膜出血。
此暴力衝傷眼內真氣,氣不布津,水液停聚。
助氣化,利水道,通血脈,五苓桃紅湯主之。
按:目以血為本,受暴力衝擊,或雖未見出血,血病必存,血水同治為當然之法。
【五苓桃紅湯(方見前)】
原發性視網膜淺脫離,未見裂孔,可服網脫湯,治水從虛中求之。
視網膜脫離手術後,裂孔封閉,但網膜下積液未吸收者,先服桃紅五苓湯,血水同治。
網膜下積液遲遲不退者,亦主以網脫湯。
按:原發性視網膜脫離應當及時手術治療,少數病例不宜或不接受手術者,可按本條治之。
視網膜下積液,當利水以除之。
然原發性視網膜脫離多發生於高度近視眼,發病前已存在視網膜變性、萎縮及玻璃體液化等退行性病變,這些病變發生在水輪範圍,為腎虛之病理表現。
故本條不單一治水,而從虛中求之。
一以補腎,溫陽化水。
一以健脾,益氣行水。
乃標本同治之法。
若術後網膜下積液不吸收,先活血利水以治標,不效,則標本同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