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四診抉微】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7
標題: 【四診抉微】
【四診抉微】
書名 四診抉微
作者 林之瀚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723年
分類 診法
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B%9B%E8%A8%BA%E6%8A%89%E5%BE%AE/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7
【柯序】
烏程林子憲百,著《四診抉微》成,郵寄問序於余。
余不知醫,何以序林子之書為?
雖然,余固不知醫,余竊久知林子之志於醫。
蓋林子為余桐崗徐夫子之族甥,昔年侍側,夫子每向余嘖嘖道林子之醫。
少即專精篤嗜,博極群書,寒暑不輟,且遨游四方,遇岐黃宿碩名酬報,貴賤貧富,惟一體視。
每遇疾病危急之家,諸醫盈座,唯相向束手無策,或且唯唯諾諾,隨人可否,林子獨憑幾出定見制方,病者立起死回生。
以故夫子視學中州,日延林子至署,一時當路公卿,爭聘無虛日,藝術之神,吾裡士大夫迄今能道之。
噫,林子之醫,其學業彰彰若是。
其所著述,不即可決其信今而傳後哉。
故不敢以不知醫辭,而為之序。
固始柯喬年拜手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7
【自序】
夫詣泰華者,非濟勝之具,不能以登其巔。
涉江漢者,非舟楫之用,未足以達其源。
是以師曠不廢律呂以作樂,般 難舍繩墨以在宗匠亦必借資於物,而成其工巧。
技藝之士,又豈能舍規矩而成方圓者哉?
余嘗游於藝,因維醫之為道,先哲往往比類於鹽梅,此無他,以其調燮之功,與操鼎鼐者埒耳,上古有熊御極,咨詢六臣,闡微窮奧,首重於診;
諄諄三復,亦以其審陰陽,察虛實,視表裡,莫不由於此也。
如臨河問津,舍梁筏又烏能飛渡耶?
然診有四在,昔神聖相傳,莫不並重。
自典午氏以後,作述家專以脈稱而略望聞問,後人因置而不講,大違聖人合色脈之旨矣。
殊不知望為四診最上乘工夫,果能抉其精髓,亦不難通乎神明,聞問亦然,終是缺一不可。
譬如人之行立坐臥,何者可廢耶?
余因不揣固陋,翻繹往籍,搜剔先聖之微言,造詣期登於神聖,鉤致往哲之精華,指趨希抵於工巧,取義理之精確而有據、明白易曉者,匯而成帙,間附一得之愚,顏之曰《四診抉微》。
出以問世,使後之習是業者,有所憑藉,庶足以操司命之權,而拯斯世之諸疾苦,或未必無小補云爾。
雍正元年嘉平月苕東逸老林之翰書於玉映堂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7
【凡例】
一、四診為岐黃之首務,而望尤為切緊。
後賢集四診者,皆首列切診,而殿望聞問於後,簡略而不能明辨,使後學視為緩務,置而不講久矣。
今余輯是編,先集經文,繼附先哲之神髓,復分部而詳之,於望遵《素》《難》之次序,用望為四診之冠,欲學人,知所重而深求其義,則超上乘而進乎技,又何難哉?
一、望診在兒科尤為切要。
口不能言,古稱啞科,以其無從發問,而窮詰病因,惟賴望色察紋以驗證,實難事也。
臨證之際,啼號躁擾,亦難聆音聲之清濁長短,以究病情;
至於切脈,更為難言。
從古相沿,小兒半歲之際,《心鑒》有按眉端之法,兼辨脈紋以斷病;
三歲以下,始以脈診焉,然亦不過以一指按高骨,分其三部,定其息數而已,外此無可憑藉。
至前人有謂小兒肌膚嫩薄,浮絡易以呈形,以察虎口三關,為非是。
必如其說,使業兒科者,何從下手而活幼乎?
錢仲陽曰,小兒若憑寸口之浮沉,必橫亡於孩子,蓋亦有見。
余因搜采小兒望診而詳其說,使來裔有所依倚而為之范,則非蛇足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8
【一、聽聲審音】
可察盛衰存亡,並可征中外情志之感。
《樂記》云:
其聲 以殺者,哀心之感;
其聲 以緩者,樂心之感;
其聲發以散者,喜心中,而聲應於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
顧聲音之道理亦淵深,義復宏邃,詎可不講之有素乎,見先哲次於望而名之曰聖,洵非虛稱,攻是業者,不可視為細務而忽略之,若能深自體察,則心領神會,超凡入聖之基,階於此矣。
( ,音焦。
殺,音帥,言音之燥清而低怯。
注云:
則竭而無澤,殺則減而不降可見矣。
音闡,寬綽之音又紓緩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8
【一、問為審察病機之關鍵】
病家皆諱疾忌醫,而不告醫者,避嫌恥問而緘默,均失之矣。
蘇長公云:
吾有病悉以告醫者,不以困醫為事,旨哉言乎。
若不問則無以悉病之因,多問則病者生煩而取厭。
即有能問者,而所問皆泛,亦與不問者等耳。
近代惟張景岳先生著《十問篇》,詳略得中,綱舉目張,有體用兼該之妙,可為後學之程式。
余喜其切要,故錄其全篇。
學者果能熟玩而深思,則病之陰陽表裡虛實,朗然炳照,已思過半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8
【一、切診前人往往編成歌】
以括其要,無非便初學之誦讀,由淺入深也。
諸家歌訣,未愜人意,惟李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固為諸家之翹楚。
余因取以弁之首,重抉往哲之精微,次第遞附,前後互印,相得益彰。
由是而深造,則何難登軒岐之堂奧,而入四氏之室哉?
一、卷中多采取四言訣附入,亦便初學之記誦使然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8
【一、管窺附余於後者】
以一己之臆見,或理有未當,欲質正於時賢,故不敢混廁先哲之嘉言,恐遺 亂玉之譏,以取戾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9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
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素問?三部九候》云: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靈樞經》曰: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9
【形氣皆邪,調其虛實】
慎庵按:
邪盛正虛,當瀉其邪,以扶正氣。
治若輕緩,遷延時日,使病邪日熾,真元日削,病必不治。
今人多犯此。
經文下一急字,最有關系,讀者須著眼,毋輕看過。
東垣曰:
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
若精神困乏,是為病氣不足。
不問形氣有餘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
夫形氣者,形盛為有餘,消瘦為不足。
察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
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為不足,當瀉當補,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
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
慎庵按:
東垣言雖如此,然予嘗見傷寒熱病,熱甚者,則熱傷氣,亦必精神困倦,語言無力,問之不答,此大實有羸狀也,然必有大實熱之脈證呈見,方是實證。
東垣所云,亦必有虛寒之證脈可參。
故審形氣,又當以脈證合觀,方得真實病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9
【凡人之大體為形】
形之所充者氣。
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風,以形濃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鬱滯生痰,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
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
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9
【形澀而脈滑】
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小,輕虛如絲; 羸人脈躁,俱凶。
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
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 (能讀耐。)
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
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
美髯者,太陽多血。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39
【行遲者】
痹也。
或表強,或腰腳痛,或麻木風疾。
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
《內經》云: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
陰陽相引,故曰無病,病亦即愈。
慎庵按:
此只可指初病輕淺者言,若久病虛脫,呼欠連綿不已者,最為危候。
服藥後欠漸止者生,進者死,不可與此同日語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0
【息搖肩者】
心中堅;
息引胸中上氣者,咳;
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
診時病患叉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
《經》云:
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0
【察神氣存亡】
《經》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善乎神之為義。
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
以脈言之,則脈貴有神。
脈法曰:
脈中有力,即為有神。
夫有力者,非強健之謂,謂中和之力也。
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脈中之神。
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無力也,若其太過,即弦強真臟之有力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
以形證言之,則目光精采,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若此者,雖其脈有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
若目暗睛迷,形羸色HT急異常,泄瀉不已;
或通身大肉已脫;
或兩手尋衣摸床;
或無邪而言語失倫;
或無病而虛空見鬼;
或病脹滿,而補瀉皆不可施;
或病寒熱,而溫涼皆不可用;
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煩躁,昏不知人;
或一時卒倒,即眼閉口開,手撒遺尿。
若此者,雖其脈無凶候,必死無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再以治法言之,凡藥食入胃,所以能勝邪者,必須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吐汗下,以逐其邪。
若邪氣勝,胃氣竭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化,雖有神丹,其將奈之何哉?
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熱不熱者,有發其汗而表不應,行其滯而裡不應者,有虛不受補,實不可攻者,有藥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嘔者。
若此者,呼之不應,遣之不動,此以臟氣元神盡去,無可得而使也。
是又在脈證之外,亦死無疑者。
雖然脈證之神,若盡乎此。
然有脈重證輕,而知其可生者;
有脈輕證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證不取脈也。
有證重脈輕,而必其可生者;
有證輕脈重而謂其必死者,此取脈不取證也。
取舍疑似之間,自有一種玄妙也。
(《傳忠錄》。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0
【察五色】
《經》曰: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靈樞經五色篇》曰: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
其色下行如云撤散者,病方已(氣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已)。
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
色從外部走淺深;察其澤夭,以知成敗;
察其摶散,以知遠近;
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粗,顯也。摶音團,聚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0
【合色脈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張路玉曰:
凡暴感客邪之症,不妨昏濁壅滯。
病久氣虛,祗宜瘦削清 。
若病邪方銳,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
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
色脈之陰陽,陽舒而陰慘也。
色清而明,病在陽分;
色濁而暗,病在陰分。
張三錫曰:
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彰於明堂。
而臟腑有偏勝盈虛,若色若脈,亦必隨而應之,但當求其有神,雖困無害,神者色中光澤明亮是也。
脈有胃氣,同一理也。
丹溪曰:
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
形色既殊,臟腑亦異。
外症雖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
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其色見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
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1
【察五官】
《靈樞經五閱五使篇》曰: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腎之官也。
故肺病喘息鼻張,肝病者睛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1
【部分內應五臟四言訣】
(此即《五色篇》經文匯辨,編為歌訣五臟六腑,各有部分:
額主闕庭,上屬咽喉,闕循鼻端,五臟之應。
內 挾鼻,下至承漿,屬於六腑,表裡各別。
自顴下頰,肩背所主,手之部分。
牙車下頤,屬股膝脛,部分在足,臟腑色見,一一可征。
庭者首面,闕上咽喉,闕中者肺,下極為心;
直下者肝,肝左為膽,肝下屬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腸。
挾大腸者,北方之腎,當腎者臍,面主以上,則為小腸。
面主以下,膀胱子處,更有枝節,還須詳察。
顴應乎肩,顴後為臂,臂下者手。
目內 上,屬於膺乳,挾繩(頰之外曰繩)而上,為應乎背。
循牙車下,為股之應。
中央者膝,膝下為脛,當脛下者,應在於足。
巨分者股(口旁大紋處為巨分),巨屈(頰下曲骨)膝臏(膝蓋骨也)。
部分精,須合色脈。
五色外見,為氣之華。
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
白則當皮,赤則當脈,青則當筋,黃則當肉,黑則當骨。
五臟之色,皆須端滿,如有別鄉,非時之過。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左右如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1
【凡邪隨色見】
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處,所進之方。
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即乘之上向也。
左右上下,皆同此法。
朱丹溪曰:
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
脈息所動,寸關尺皆有其位。
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
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
額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
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
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
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者,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
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
頤為腎之部,以門三焦之分也。
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色脈而推之也。
按:
此所言部分,與《靈樞》微異。
然今人論部,皆從此,故備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1
【五色見於面審生死訣】
《脈要精微論》曰: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臟生成篇》曰: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深青楊赤色);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慎庵按:
縞,素絹也。
裹以朱紅紺黃紫之色於內,其光澤淺潤輝映於外,猶面之氣色,由肌肉內而透見於外,有神氣之榮澤,故為平也。
總之審視面色之大法,喜鮮明潤澤,而惡暗晦沉滯枯澀不明也。
又曰: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又曰:
五臟之氣色,見青如草滋者死,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謂其枯澀無神氣也)。
潘碩甫曰:
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
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
如鵝羽蒼璧翠羽雞冠等類,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含者,氣也。
氣至而後色彰,故曰欲曰生。
若如赭鹽黃土漆枳實等類,或晦暗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已呈,氣於何有?
故曰不欲且曰死。
由此觀之,則色與氣,不可須臾離也。
然而外露者,不如內含,內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
如《經》云:
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於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臟者,何以異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2
【五色兼見面部訣】
風則面青,燥則面枯,火則面赤,濕則面黃,寒則面黑,虛則面白。
面黑陰寒,面赤陽熱。
青黑兼見,為風為寒為痛相值;
黃白兼見,為虛為氣,再者為濕;
青白兼見,為虛為風為痛三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2
【五色外見面部審虛實生死訣】
《靈樞經》曰: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故面統屬諸陽。
《中藏經》曰:
胃熱則面赤如醉人。
慎庵按:
此乃足陽明胃經實熱之證,方有此候。
然有在經、在腑之分。
外候再見身蒸熱,汗大泄,口大渴,鼻燥唇干,齒無津液,脈必洪大而長,或浮緩,或浮洪而數,此在經熱邪,當用白虎湯治之。
若面熱而赤甚,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 然汗出浮而反沉實,或沉數,此熱結在中,為陽明腑證,當下之,看熱邪淺深,三承氣湯選用可也。
然胃中虛熱,面亦發赤,第赤與熱甚微,或隱或見,不若前經腑之實熱,常赤不減,並無外證之可察為異耳,即外有身熱亦微,不若前實證之炎 也,脈浮濡而短弱,按之不鼓指,四君六君選用治之。
凡一切雜證虛熱面赤,亦必用此消明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2
【寒鬱面赤】
《金匱直解》云:
心主南方,屬火而色赤。
赤而為熱,人所易知。
有寒鬱而赤者,《經》云: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治以熱劑。
《傷寒論》云: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
慎庵按:
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見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外束,衛陽亦郁,未能即熱故也。
久之從陽而化,身熱面亦熱矣。
有如隆冬沖風而行,面如刀劃,初入室時,按其而冷似冰,此即陽為寒鬱之征也,稍定陽和一轉,面反發熱,同一理也。
當此際,須靜候緩治,勿妄投劑。
始郁面赤,身未熱時,宜細審脈證,勿誤作虛治。
然亦不難辨也。
虛證面赤,必久病方見,不若實證一起便見也。
當以麻黃湯發之。
若發汗不徹而躁煩,桂枝加葛根。
上熱下寒,面赤而光;
下熱上寒,面赤而鬱(晦滯也)。
慎庵按:
《醫通》云:
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
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陽中之陰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
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
若雜證上熱下寒,既濟湯;
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
火不歸源,八味丸;
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
虛陽下陷者,加減八味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3
【裡寒外熱,面戴陽】
陶節庵曰:
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燥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
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症,以益元湯治之(益元湯中用黃連、知母,尚有可商)。
慎庵按:
有一等稟賦陰虛,兼之酒色過度,平居或遇微勞,或行走急速,或飲食過熱,面即發赤戴陽。
戴陽者,謂陽氣寒黃建中東加丹皮,或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參蘇飲等方,審證輕重選用。
先哲有云:
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治之無誤。
予常用逍遙散以代之,累效。
此輔正驅邪之正法,前人言養正邪自除,正指此等證候而言,未可概執此言,以泛治他證也。
再按:
以上數方內,皆用 、朮,然宜生用,不必制炒。
或問其義何居?
曰:
觀諸家本草, 、朮皆云有汗能止,無汗能發。
不知者,以為既能止,又何能發?
殊不知生宣熟補,此用藥之準則,又何疑焉。
《經》云:
辛甘發散為陽。
二藥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陽升散,然終是甘勝於辛,其力以解膚腠之虛邪。
邪隨藥散,正亦無傷,豈不兩得。
若專用發表之劑,罔顧元氣之虛,邪氣雖去表,自有三陽表證可察,隨經用藥解散,不必顧慮其虛,又未可與此例同日而語也。
因論前方用藥之義,故附見於此,並質宇內高賢。
《素問?刺熱篇》曰:
肝熱病,左頰先赤;
肺熱病,右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先赤;
脾熱病者,鼻先赤;
腎熱病者,兩頤先赤。
陳月坡曰:
環目鼻而青,而兩頰微紅者,外畏寒內有熱,筋骨酸疼也,肌肉之內,火邪抽掣而疼也。
又曰:
炎暑令行,濃被蓋臥,而微紅汗出,口不渴者,虛寒為本,而熱為假象也。
張路玉曰:
赤屬心,主三焦,深赤色堅,素稟多火也。
赤而 堅,營血之充;
微赤而鮮,氣盛有火;
赤而索澤,血虛火旺。
赤為火炎之色,祗慮津枯血竭,亦無虛寒之患。
大抵火形之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
又曰:
面赤多熱,而有表裡虛實之殊。
午 《脈鑒》云:
兩顴時赤,虛火上炎,骨蒸勞瘵,鬼疰傳尸,陰火炎頰,赤如桃花,名桃花疰。
此條勞瘵證中,方有此候,證在不治。
喬岳云:
心經絕者,虛陽上發,面赤如脂,不久居也。
王叔和云:
面赤如妝不久居,脂與妝同一訓義,久病虛勞將壞之候,不治。
與上戴陽症不同,戴陽面赤猶可治也。
《經》云:
赤見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將卒死。
(此指暴病者而言。
) 肺病見赤,心火刑金,證為難治。
準頭印堂,有赤氣,枯夭者死,明潤者生。
赤而黃,赤而青,為相生則吉;
赤而黑,為相克則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3
【補遺】
(見《脈鑒》。
) 顴上赤青唇帶白,中風之疾恐難釋。
赤蟲游於目窠下,婦人產內定遭刑。
(孕婦目下赤色似蟲形,必患產難。
) 年壽眼堂橫絳氣,須知疝氣與腸疼。
蘭台庭畔有紅絲,定是遺精白濁人。
孕婦準頭若發火,產中之厄必難逃。
妊娠溝洫常青色,雙生之喜可預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3
【青色主病吉凶訣】
肝王東方,屬木色青。
風寒與痛,三者主病。
怒亦色青,驚色相同。
青而黑者,青色兼紅,相生則喜;
青而枯白,相克則凶。
如脾病見青色,為木來克土,難治。
青為克賊之色,諸病皆忌單見,脾土部分,尤忌單見,其證必凶。
《脈經》曰:
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一曰肝腎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4
【青色主病吉凶訣】
肝王東方,屬木色青。
風寒與痛,三者主病。
怒亦色青,驚色相同。
青而黑者,青色兼紅,相生則喜;
青而枯白,相克則凶。
如脾病見青色,為木來克土,難治。
青為克賊之色,諸病皆忌單見,脾土部分,尤忌單見,其證必凶。
《脈經》曰:
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一曰肝腎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4
【黃色主病吉凶訣】
脾王中央,屬土而色黃。
黃為濕為熱為虛,而有明暗之分。
挾熱則色鮮明,挾則色昏滯,女勞酒疸,則色昏黑。
張路玉曰:
黃屬脾胃,若黃而肥盛,胃中有痰濕也;
黃而枯,胃中有火也;
黃而色淡,胃本虛也;
黃而色暗,津液久耗也。
其虛實寒熱之機,又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
張三錫曰:
黃白無澤,脾肺氣虛;
淡黃脾胃傷,四肢痿弱腹脹。
準頭、印堂、年壽,有黃氣明潤者,病退,及目瞼黃,皆為欲愈。
若黃而白,黃而紅,相生則吉;
若黃而青,相克則凶。
長夏見黃則吉,若黃青則凶也。
《脈經》曰:
病患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陳月坡曰:
面色黃者,此久病也。
面黃唇白,病必虛瀉,面黃唇紅,脾之火也;
面黃能食,病久內熱;
黃白而腫,食少虛極;
天庭黃赤,上焦之熱。
慎庵按:
前人云:
黃色枯燥而夭,其症必死。
此專指雜症久病者而言。
若傷寒溫熱病愈後,因火熱爍陰,燥火發黃,色亦枯澀,治以涼潤,因而得愈者多矣,又未可遽斷以為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4
【白色主病吉凶訣】
肺王西方,屬金而色白。
白為虛為寒,有悲愁不樂,則色白;
有脫血奪氣脫津液張路玉曰:
白而淖澤,肺胃之充也;
肥白而按之綿軟,氣虛有痰也;
白而消瘦,爪甲鮮赤,氣虛有火也;
白而夭然不澤,爪甲色淡,肺胃虛寒也;
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脈,氣不能統血也。
若兼爪甲色青,則為陰寒之證矣。
白為氣虛之象,縱有火色發熱,皆為虛火,斷無實熱之理。
面白少神,手足冷者,虛瀉胃弱。
面色青白,寒勝兼虛,服藥漸紅,寒邪漸去,而變熱也。
面將則為吉。
白而兼黃,相生亦吉;
白而兼赤,相克則凶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5
【黑色主病吉凶訣】
腎王北方,屬水色黑。
《經》云:
腎病面黑如柴。
究其主病,為寒、為痛,恐懼與寒也。
冬月面慘,傷寒已至。
紫濁時病,面色黑慘,帶紫色者,邪氣方甚,寒多熱少,夜不挾虛者,合脈與證,細為詳別。
面色黑滯,服藥漸光,病邪已退,將欲愈也。
危惡之候,亦須明白:
少陰終者,其面必黑;
太陰終者,皮毛及面,亦皆焦黑。
黑色出庭,大如拇指,不病卒死。
病患黑色,出於天中,下至年上,並及顴上,見則主死。
《脈經》有云:
病患首部,耳目鼻口,有黑氣起,入於口者,為入門戶,其病主死。
準頭、年壽、印堂三處,黑色枯夭,其病主死。
心病見黑,亦主死也。
大抵黑色見面多凶,凶則主死;
黃色見面,多吉不死。
戴同甫曰:
按明堂察色,入門戶為凶。
所謂門戶者,闕庭肺門戶,目肝門戶,耳腎門戶,口心脾門戶。
若有氣色入者,皆死。
白色見沖眉上,肺有病,入闕庭夏死;
黃色見鼻上,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
青色見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
黑色見顴上者,腎有病,入耳者,六日死;
赤色見頤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
蓋五臟五色,各入本臟門戶,至被克之 《脈經》云:
病患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張路玉曰:
蒼黑屬肝與腎。
蒼而理粗,筋骨勞 也,蒼而枯槁,營血之涸也;
黑而肥澤,骨髓之充也;
黑而瘦削,陰火內戕也。
蒼黑為下焦氣旺,鄒丹源曰:
凡人病見青黑諸色者,多凶,惟黃為吉。
王注云:
黃為胃氣,故面黃者不死,然亦必黃而有神,乃可。
若久病枯黃,寧有生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5
【面目五色雜見生死訣】
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
凡此色脈之不死者,皆兼面黃,蓋五行於土為本,而胃氣之猶在也,故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此脈色之皆死也,以無黃色。
若無黃色,則胃氣已竭,故死。
《脈經》云:
病患面青目黃,五日死。
又云:
病患面黃目青者,九日死。
是為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腎經,膽氣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喻嘉言曰:
《內經》舉面目為望色之要,蓋以為中央上色。
病患面目顯黃色,而不受他色所侵者,則吉;
面目無黃色,而惟受他色所侵者,則凶。
雖目色之黃,濕深熱熾,要未可論於死生之際也。
慎庵按:
《脈經》二條,與經文相左,豈經文專指暴病者言,抑《脈經》責在久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5
【婦人女子活法全在望形察色論】
張路玉曰:
婦女深居閨閣,密護屏幃,不能望見顏色,但須驗其手腕之色澤、蒼白肥瘠,已見一班。
至若肌之滑澀、理之疏密、肉之堅軟、筋之粗細、骨之大小、爪之剛柔、指之肥瘦、掌之濃薄、尺之寒熱,及乎動靜之安危,氣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脈,參之以證,則血氣之虛實,情性之剛柔,形體之勞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順逆,皆了然心目矣。
又曰:
肌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以征營衛之強弱,肉以征胃氣之虛實,筋以征肝血之充餒,骨以征腎之勇怯,爪以征膽液之淳清,指以征經氣之榮枯,掌以征臟氣之豐歉,尺以征表裡之陰陽。
《脈鑒》云:
色與脈,猶須分別生克。
色脈相克者凶,色脈相生者吉。
然猶有要焉,色克脈者,其死速;
脈克色者,其死遲;
色生脈者,其愈速;
脈生色者,其愈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6
【察目部】
《五法》云:
目者至陰也,五臟精華之所系,熱則昏暗,水足則明察秋毫。
如常而然者,邪未傳裡也;
若赤若黃,邪已入裡矣;
若昏暗不明,邪熱乃在裡燒灼,腎水枯涸,故目無精華,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蓋寒則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見者也,是以曰急下。
凡開目欲見人者陽症也,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也,目瞑者,將衄血也。
(《經》云: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也)。
白睛黃者,將發黃也;
至於目反上視,瞪目直視,及眼胞忽然陷下者,為五臟已絕之症,不治。
慎庵按:
《內經》云:
目內陷者死。
喬岳曰:
肺主眼胞,肺絕則眼胞陷。
總之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目陷,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脫,又何必專指於肺耶?
再按:
閉目不欲陰也。
《經》云:
陽明是動,病至則惡人與火,欲獨閉戶牖而處是也。
予嘗閱歷,二者皆應,臨診之際,必審察脈症,詳辨虛實,庶無遁情,故不拘傷寒雜症,凡見直視、上視、斜視、眼如盲、眼小、目瞪等候,皆系五臟內敗,陰陽絕竭,而征於外者,必死,不可輕許以治也。
少,則不能運精華以敵陽光,故見明則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6
【目不紅不腫】
但沙澀昏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有濕熱,秋時多有此患,俗謂之稻芒赤目,亦曰赤眼。
通用桑白皮散、玄參丸、瀉肺湯、大黃丸。
《靈樞》曰: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
從下上者,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視也,赤脈赤筋也。
喬岳曰:
肝絕,則目澀欲睡。
張子和曰:
目不因火則不病。
白輪變赤,火乘肺也;
肉輪赤腫,火乘脾也;
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
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又曰:
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脈壅塞而發痛;
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脈經》云:
病患肝絕,八日死。
何以知之?
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泣出如水不止。
王海藏曰:
目能遠視,責其有火;
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地黃、天冬、山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6
【能近視,責其有水】
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當補心,人參,茯神,遠志。
又能曉視,不能晚視,日出則明,日入則暗(俗名雞盲),此元陽不足,而胃氣不升也,宜大補而升舉其陽。
舊方只用地膚蒼朮之屬,恐無益也。
凡無故而忽有此三病者,多喪明,不可輕也。
目病有惡毒者,為瘀血貫眼,初起不過赤腫,漸則紫脹,白珠皆變成血,黑珠深陷而隱小,此必於初起時,急針內脾、迎香、上星、太陽諸穴,以開導之;
內服宣明丸、分珠丸、通血丸,遲必失明矣。
又有瞳神內,不見黑瑩,但見一點鮮紅或紫濁者,此為血貫瞳神,不但目不可治,恐其人亦不久也;
又有白輪自平,而青輪忽泛起突出者,此木邪鬱滯,隨火脹起也,瀉火必先伐木。
又有白輪連黑珠一齊突出者,或凝定不動,或漸出脫落,此風毒也,急於迎香上星等處針之,失治必死。
然予亦見有兩目俱脫而不死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7
【目有無故忽失明】
此為氣脫,非佳兆也。
大劑參、 主之。
然《難經》云: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是又未可專恃參、 也。
然又有不同者,丹溪治一男子,忽目盲,其脈澀,謂有死血在胃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數服愈。
又一男子,忽目盲不見物,脈緩大,四至之上,重按則散而無力,此為受濕。
用白朮為君,黃 、茯苓、陳皮為臣,稍佐以附子,十余劑愈。
人能察其脈,而辨其因,斯上工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7
【病在脾】
黑,病在腎。
黃而難名,病在胸中;
白睛黃淡,肺傷泄痢;
黃而且濁,或如煙熏,濕甚黃膽;
黃如橘明,則為熱多;
黃兼青紫,脈來必芤,血瘀胸中。
眼黑頰赤,乃系熱痰,眼胞上下,有如煙煤,亦為痰病;
眼黑步艱,呻吟不已,痰已入骨,遍體 疼;
眼黑而黃,四肢痿痹,聚沫風痰,隨在皆有。
目黃大煩,脈大病進;
目黃心煩,脈和病愈。
目睛暈黃,衄則未止;
目睛黃者,酒疸已成。
(故先哲云:
目睛黃,非疸即衄,目黃而頭汗,將欲發黃)。
黃白及面,眼胞上下,皆覺腫者,指為穀疸,心下必脹。
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勞傷,不爾未睡,目無精光,齒黑者,瘰 。
血脈貫瞳者,凶。
一脈一歲,死期已終。
目間青脈,膽滯掣痛。
瞳子高碩,太陽不足。
病患面目,俱等無 ,眼下青色,傷寒挾陰,目正圓者,太陽經絕, 病不治。
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溺難,鮮明留飲(鮮明者,俗名水汪汪也,俱指白珠)。
目睛皆鈍,不能了了,鼻呼不出,吸而不入,氣促而冷,則為陰病;
目睛了了,呼吸出入,能往能來,息長而熱,則為陽病。
《素問?評熱論》云: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靈樞?水脹篇》云: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目內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目窠,目之下胞。
《脈鑒》云:
青若針橫於目下(青色如針),赤連耳目死須知,目下五色玄珠曰:
上下瞼腫者,脾氣熱也。
一曰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
又曰:
脾虛則瞼腫。
朱丹溪曰:
陽明經有風熱,則為爛眼眶。
(瞼音檢,俗呼為眼胞,又名眼眶。
霍亂大吐瀉後,目陷,上下兩瞼,青如磕傷,此土敗木賊,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7
【察鼻部】
《五法》云:
若傷寒鼻孔干燥者,乃邪熱入於陽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將衄血也。
鼻孔干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
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
鼻息鼾睡者,風溫也。
鼻塞濁涕者,風熱也。
若病中見鼻煽張,為肺絕不治。
一云:
鼻孔扇張為肺風。
慎庵按:
鼻扇有虛實新久之分,不可概為肺絕也。
若初病即鼻扇,多有邪熱風火。
壅塞肺氣使然,實熱居多;
若久病鼻扇喘汗,是為肺絕不治。
《經絡全書》云:
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
《靈樞經》曰:
脈見於氣口,色見於明堂。
明也。
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
按:
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然須視其面部何如耳。
嘗見明堂雖小,與面部相稱者,壽可八十,不可執一論也。
病患鼻頭明,山根亮,目 黃,起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7
【鼻頭微黑】
為有水氣。
色見黃者,胸上有寒;
色白亡血;
微赤非時,見之者死。
鼻頭色黃,小便必難(鼻頭黃者,又主胸中有寒,寒則水穀不進,故主小便難也。
);
余處無恙,鼻尖青黃,其人必淋;
鼻青腹痛,舌冷者死。
鼻孔忽仰,可決短期。
鼻色枯槁,死亡將及;
鼻冷連頤,十無一生。
(鼻者屬土,而為肺氣之所出入,肺胃之神機喬岳曰:
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
鼻塞涕流清者,邪未解也。
痰清涕清,寒未去也。
痰膠鼻塞,火之來也。
喻嘉言曰:
仲景出精微一法,其要在中央鼻準,毋亦以鼻準,在天為鎮星,在地為中岳,木水火,四臟病氣,必歸於中土耶。
其謂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此一語,獨刊千古。
蓋厥陰肝木之青色,挾腎水之寒威,上征於鼻,下征於腹,是為暴病,頃之,亡陽而死矣。
謂設微赤非時者死,火之色歸於土,何遽主死?
然非其時而有其氣,則火非生土之火,乃克金之火,又主臟燥而死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8
【察唇部】
赤腫為熱,青黑為陰寒,鮮紅為陰虛火旺,淡白為血虛。
《五法》云: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華也。
故視其唇之色澤,可以知病之淺深。
干而焦者,為在肌肉;
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
唇口俱赤腫者,肌肉熱甚也;
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
《靈樞》曰:
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故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舉者,脾偏傾;
揭唇者,脾高;
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
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脾病者,唇黃;
脾絕者,唇白而腫。
又曰:
唇舌者,肌肉之本。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
脈不榮,則肌肉軟;
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
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又曰:
足陽明所生病者,口 唇疹。
又曰:
陽明氣至,則嚙唇。
《中藏經》曰:
胃中熱,則唇黑。
唇色紫者,胃氣虛寒也。
《玄珠》曰:
上下唇皆赤者,心熱也。
上唇赤下唇白者,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錢仲陽曰:
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唇白當補脾肺,蓋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榮,是名曰怯,故當補。
若深紅色,則當散肺虛熱。
《脈鑒》云:
久病唇紅定難療。
《脈經》曰:
病患唇腫齒焦者死。
又曰:
病患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鑒》云:
唇青體冷及遺尿,背向飲食四日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8
【察口部】
《五法》云:
口燥咽乾者,腎熱也。
口噤難言者,風痙也。
若病重,見唇口卷,環口黧黑,口張氣直,或如魚口,不能復閉。
若頭搖不止,氣出不返者,皆不治也。
《中藏經》曰:
小腸實則熱,熱則口瘡。
《素問》曰: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口生瘡而糜爛也)。
凡病唇口瘡者,邪之出也;
凡瘧久,環口生瘡者,邪將解而火邪外散也。
《脈鑒》云:
五色口邊繞巡死,惡候相侵命必亡,產母口邊有白色,近期七五日中間。
又云:
口角白干病將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8
【察耳部】
《經》云: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五法》云:
耳者,腎之竅也。
察耳之好惡,知腎之強弱。
腎為人之根本,腎絕者,未有不死者色解之。
若耳聾舌卷唇青,此屬足厥陰,為難治也。
《脈鑒》云:
命門(耳之下垂)枯黑骨中熱,白肺黃脾紫腎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8
【察舌部】
《五法》云:
舌者,心之竅也。
臟腑有病,必見之於舌。
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傳裡也。
見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深入乎腑也。
見黃苔而干燥者,胃腑熱甚而熏灼也,當下之。
見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干燥者,邪熱已極,病勢危甚,乃腎水克心也,急大下之,十可一生。
至於舌上青黑,以手摸之,無芒刺而津潤者,此直中寒證也,急投乾薑、附子。
誤以為熱,必危殆矣。
是舌黑者,又不可概以熱論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9
【白胎舌】
《舌鑒》云:
傷寒,邪在皮毛。
初則舌有白沫,次則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經之微甚也。
舌乃心之苗,心屬南方火,當赤色,今反見白色,則頭痛身熱,項背強,腰脊疼等證。
傳至陽明經,則有白屑滿舌,雖證有煩躁,如脈浮緊者,猶當汗之。
在少陽經者,則白苔白滑,以小柴胡湯和之;
胃虛者,理中湯溫之;
如白色少變黃者,大柴胡、大小承氣,分輕重下之。
白舌亦有死證,不可忽視也。
《正義》云:
舌見白苔而滑者,此太陽少陽並病,如太陽未罷,可沖和湯,或香蘇散、或桂枝湯;
有懊 者,梔子豉湯。
舌見白苔而干濃者,此太陽熱病,過服寒藥,或誤飲冷水,抑遏其熱而致也,先以薑桂徹其寒,而後以香蘇散汗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9
【舌見白苔而中微黃者】
此太陽陽明合病也,如太陽未罷,雙解散;
如太陽已罷,選承氣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9
【舌見白苔而外微黃者】
必作瀉,宜解毒湯;
惡寒者,五苓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49
【舌見白苔而尖微有刺者】
此少陽陽明也,表未罷者,柴葛湯;
表已罷者,選承氣下之。
津潤者生,干枯者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0
【舌見白苔而滿黑刺者】
此三陽合病也,裡未實,柴葛東加黃連;
裡已具,承氣湯。
津潤者生,干枯者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0
【舌見白苔而中有黑點者】
此少陽陽明也,有表者,涼膈散合小柴胡湯;
裡已具,調胃承氣湯;
身有斑者,從斑治,化斑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0
【舌見白苔俱成細圈子者】
曾見冬月傷寒嘔惡,誤服白虎湯,脈伏。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0
【舌苔成圈如白豹紋】
用正氣散,加肉桂、丁香、炮薑,數服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1
【舌無白苔而冷滑】
外證厥冷者,少陰也,四逆湯、或理中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1
【舌見白苔而膩滑者】
痰也,二陳湯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1
【舌上白苔在左者】
陽明也,人參白虎湯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2
【舌上白苔在右者】
少陽也,小柴胡湯主之。
《舌鑒》云:
白苔見於一邊,無論左右,皆屬半表半裡,並宜小柴胡湯,左加葛根,右加茯苓。
有咳嗽引脅下痛,而見此舌,小青龍湯;
夏月多汗,自利,人參白虎。
《正義》云:
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見黃黑,外證下利,痛引小腹者,臟結也。
熱盛者,桂枝大黃湯下之;
無熱,真武湯,十救二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2
【舌上白苔在尖者】
少陽也,小柴胡湯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2
【舌苔根白而尖紅者】
太陽少陽並病也,小柴胡加升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2
【舌白無苔而明淡】
外證熱者,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主之。
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若無苔垢而色變,則為虛也。
慎庵按:
《舌鑒》云:
年高胃弱,雖有風寒,不能變熱,或多服湯藥,傷其胃氣,所以淡白通明,似苔非苔也,宜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然於予觀之,不止是也。
此等舌,俗名鏡面舌,生者多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3
【舌見白苔如煮熟之色】
濃濃裹舌者,則飲冷之過也。
脈不出者死,四逆湯救之。
《舌鑒》云:
此心氣絕而肺色乘於上也,始因食瓜果水水等物,陽氣不得發越所致,為必死候,用枳實理中,間有生者。
《舌鑒》云:
白苔如積粉,此舌乃瘟疫初犯膜原也,達原飲。
見三陽表證,隨經加柴胡、葛根、羌活;
見裡證,加大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3
【白苔尖根俱黑】
乃金水太過,火土氣絕於內,雖無凶證,亦必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4
【白苔中見黑色兩條】
乃太陽少陽之邪入於胃,因上氣衰絕,故手足厥冷,胸中結痛也,理中湯、瀉心湯,選用。
如邪結在舌根,咽嗌不能言者,死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4
【白苔中見灰色兩條】
乃夾冷食舌也,七八日後,見此舌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選用;
無津者,不治。
如干濃見裡證者,下之,得瀉後,次日灰色去者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5
【黃胎舌】
《舌鑒》云:
黃苔者,裡證也。
傷寒初病無此舌,傳至少陽經,亦無此舌,直至陽明,腑實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當分輕重瀉之。
初則微黃,次則深黃,有火,甚則干黃、焦黃也。
其證有大熱大渴,便閉譫語,痞結自利,或因失汗發黃,或蓄血如狂,皆濕熱太甚,小便不利所致。
若目白如金,身黃如橘,宜茵陳蒿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等。
如蓄血在上焦,犀死。
大抵舌黃,證雖重,若脈長者,中土有氣也,下之則安;
如脈弦下利,舌苔黃中有黑色者,皆危證也。
《正義》云:
舌苔淡黃者,此表邪將罷而入裡也,雙解散主之;
表未罷者,小柴胡湯合天水散;
表已罷,大柴胡湯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5
【舌中心見黃苔者】
此太陽陽明也,必作煩渴嘔吐之證。
兼有表者,五苓合益元;
表證已罷,調胃承氣湯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5
【舌見黃苔而滑者】
此身已發黃,茵陳梔子湯、茵陳五苓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6
【舌見黃苔而澀者】
此必初白苔而變黃,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下之。
下後黃不退者死;
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6
【舌上黃苔在尖者】
此太陽陽明也。
表未罷者,雙解散;
表已罷者,調胃承氣湯。
其根紅者為太陽,其根白者為少陽,其根黑者死候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6
【舌上黃苔在根者】
此邪傳太陽也。
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
身無黃者,涼膈散,加硝黃;
其尖白者,桂枝大黃湯;
小便澀者,五苓加六一及木通,薑汁服。
又曰:
根黃尖白,表少裡多,宜天水一涼膈二合服之;
脈弦者,防風通聖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7
【舌黃而上有膈瓣】
邪毒深矣,急下之。
或發黃,或結胸,或痞氣,或蓄血,俱有之,各隨證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7
【舌上黃苔】
雙垂夾見者,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7
【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
此身有斑也,化斑湯。
合解毒湯;
無斑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見小黑點,是邪將入臟也,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7
【舌見黃苔而中有刺者】
此死候也。
止宜調胃承氣湯,二三下之。
慎庵曰:
予閱歷嘗見有薑黃色舌苔,及淡松花色苔,皆津潤而冷,是皆陽衰土敗之征,必不可治。
是又古人所未及言者,故補而錄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8
【黑胎舌】
《舌鑒》云:
舌見黑苔,最為危候。
表證皆無此舌,如兩感一二日間,見之必死。
若白苔上中心漸漸黑者,是傷寒邪熱傳裡之候;
紅舌上漸漸黑者,乃瘟疫傳變,壞證將至也。
蓋舌色本赤,今見黑者,乃水來克火,水極似火,火過炭黑之理。
然有純黑、有黑暈、有刺、有膈瓣、有瓣底紅、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猶輕,根黑最重,如全黑者,總神丹亦難療也。
《準繩》云:
純黑之舌,有火極似水者,涼膈散;
有水來克火者,附子理中湯。
此雖死候,然有附子理中而愈者二人,不可便謂百無一生而棄之也。
余謂黑而澀,涼膈;
黑而滑,附子理中,亦死中求活之法。
或問火極而黑,何不用大承氣湯?
曰:
病勢已極,急攻必死,故反用涼膈,待陰稍生,陽稍緩,乃可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8
【舌黑而滿刺者】
死候也,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8
【舌黑而中爛者】
死候也,不治。
(《正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8
【舌根起黑苔者】
此死候也,咽不結,可治,宜大承氣湯。
《舌鑒》云:
凡瓣底黑者,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亦暴絕,必死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9
【刺底黑者】
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
凡見此舌,不必辨其何經何脈,雖無惡候,必舌黑爛而頻欲嚙,必爛至根而死,雖無惡候怪脈,切勿用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9
【滿舌黑苔】
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觸手而響,掘開刺底,紅色者,心神尚在,雖火過極,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濕熱人。
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後,以小陷胸湯調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9
【舌見中黑】
邊白而滑,表裡俱虛寒也。
脈必微弱,證必畏寒,附子理中湯溫之。
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則大順、冷香二湯選用。
兩感一二日間,便見中黑邊白濃苔者,雖用大羌活湯,恐無濟矣。
《正義》云:
五六日見之,大柴胡緩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9
【黃苔久而變黑】
實熱亢極之候,又未經服藥,肆意飲食,而見脈伏,目閉口開,獨語譫妄,醫遇此證,必掘開舌苔,視瓣底紅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2:59
【舌邊圍黑】
中有紅暈者,乃邪熱入於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涼膈合大承氣湯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0
【舌苔中心黑濃而干】
為熱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脈散。
合黃連解毒湯以解之,此名中焙舌。
慎庵按:
此舌宜用甘露飲加人參、黃連為妥,或生料人參固本丸,加牛膝、元參、知母、地骨皮。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0
【舌中黑】
無苔而燥,津液受傷,而虛火用事也,急宜生脈散。
合附子理中主之。
傷寒八九日,過汗,津枯血燥,舌無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滿,神昏不得臥,草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0
【舌至干黑而短】
厥陰而熱極已深,或食填中脘,脹所致,用大劑大承氣湯下之,可救十中一二。
服後糞黃熱退則生,糞黑熱不止者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0
【舌黑有津】
邊紅,證見譫語者,必表證時不曾服藥,不戒飲食,冷物結滯於胃也。
虛人黃龍湯,或枳實理中加大黃,壯實者用備急丸,熱下之。
夏月中,多有此舌,以人參白虎湯主之。
慎庵按:
此等舌,有大虛之候,宜合脈症,審慎而施也。
《正義》云:
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陽明瘟也,以大承氣急下之。
津滑者生,干澀者死。
未傷飲食,可治;
脈沉微者,難治;
若黑色淺淡,尚有表證,雙解散加解毒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1
【舌尖起黑苔者】
此少陰瘟也,涼膈散、大柴胡選用;
無下證者,竹葉石膏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1
【舌尖白二分】
根黑一分,身痛惡寒,曾飲水者,五苓散;
自汗渴者,白虎湯;
下利者,解毒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1
【舌苔黑暈二重】
而中心紅者,陽明傳厥陰,熱入心胞也,大承氣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1
【舌黑暈二條】
而中灰色,乃熱傳少陰,解毒東加大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1
【舌無苔而中心淡黑】
冷而滑者,少陰寒證也,四逆湯。
凡見黑舌,須問曾食酸物,及甜咸物否。
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潤而不燥,刮之即退為異耳。
此等舌,惟虛證津潤能染,若內有實熱,舌即生苔而燥,又何能染及耶?
若欲驗視舌苔燥潤,臨診必先禁飲湯水,飲後恐難辨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04
【產後辨舌者】
以心主血也。
《經》云:
少陰氣絕,則血不行。
故紫黑者,為血先死也。
凡舌起苔,須刮去,用薄荷汁、或韭汁拭之,再用生薑切平,擦之、拭之,即淨而不復生吉;
拭之不去,即去而復生者,必凶也。
(慎庵按:
黑舌苔,須分燥潤,及刮之堅松,以定虛實為要法。
《正義》云:
凡傷寒五六日以外,舌上無苔,即宜於雜病求之。
不可峻攻,而大下之。
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察兼證,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厘千裡之謬。
慎庵按:
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涼藥,宜重用壯水之劑。
世多習而不察,率投苦寒,遺人大殃。
殊不知脈虛數,或微細,胸腹無脹滿,口多錯語,舌雖焦黑干枯,腫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涼劑,惟以大劑生料六味地黃湯飲之。
虛寒者,苔黑而松,加桂附五味子,則焦黑刺腫,渙若冰釋,此皆予所屢見,用前法屢效,親信無疑,故敢附筆於此。
後之學人,慎之毋忽。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2
【灰色舌】
《正義》云:
灰色即黑苔之輕者也,與黑同治,兼有表者,雙解散;
下利者,解毒湯;
內實者,承氣湯。
但少陰寒證,亦見灰色,見在一二日者,無苔而冷滑是也,四逆湯主之;
下利者,理中湯。
《舌鑒》云:
灰色舌,有陰陽之異。
若直中陰經者,則即時舌便灰黑而無積苔。
若熱傳三陰,必四五日表證罷,而苔變灰黑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渾舌俱灰黑者。
大抵傳經熱證,則有灰黑干苔,皆當攻下泄熱。
若直中三陰之灰黑無苔者,即當溫經散寒。
又有蓄血證,其人如狂,或瞑目譫語,亦有不狂不語,不知人事,面黑舌灰者,當分輕重以攻其血,切勿誤與冷水,引領敗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2
【舌純灰色無苔者】
直中三陰而夾冷食也。
脈必沉細而遲,不渴不煩者,附子理中四逆湯救之,次日舌變灰中有微黃色者生,如漸漸灰縮干黑者死。
灰色見於中央,而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熱傳厥陰之候,烏梅丸主之。
土邪勝水,而舌見灰黑紋裂,涼膈調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
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不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2
【舌根灰色而中紅尖黃】
乃腸胃燥熱之證。
若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屎氣者下之;
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雙解選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2
【舌見灰黑色重暈】
此瘟病熱毒傳三陰也。
毒傳內一次,舌即灰暈一層,毒盛故有重暈。
最危層者,與此重暈不殊。
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見咽乾口燥喘滿,乃邪熱結於少陰,當下之,然必待其轉矢氣者,方可下。
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難。
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傷飲食,邪熱復之故,調胃承氣湯下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2
【舌尖灰黑】
有刺而干,是得病後,猶加飲食之故,雖證見耳聾脅痛,發熱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調胃承氣加消導藥,方可取效。
淡淡灰色,中間有滑苔四五點,如墨汁,此熱邪傳裡,而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3
【舌灰色而根黃】
乃熱傳厥陰,而胃中復有停滯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氣脫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3
【舌邊灰黑而中淡紫】
時時自嚙舌尖為爽,乃少陰氣逆上,非藥可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3 23:23
【紅色舌】
《正義》云:
凡黃黑白者俱有苔,紅紫但有色而無苔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www.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