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轉布朗法】 ReverseBrowne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倒轉布朗法係圖書資料借閱登記法,為一種採用書袋卡(PocketBook-Card)與借書卡(CardTicket)並用的流通作業方式,亦即所謂的混合式流通系統(CombinedChargingSystem),於1879年由美國著名圖書館員施瓦爾茲(JacobSchwartz)所提出。
倒轉布朗法為書袋卡流通法(PocketCardCharging)的一種,主要沿用布朗圖書流通系統(BrowneBookChargingSystem)之基本方法。
該法是由美國波士頓圖書館局(LibraryBureauinBoston)館員布朗(NinaE.Browne),於1895年設計的作業方式,頗類似1873年布萊德福公共圖書館(BradfordPublicLibrary)館員維爾戈(L.G.Virgo)所採用的方法。
布朗法採用書袋註記借閱者姓名、住址及註冊號碼,每一讀者發予一定張數的借書袋(Reader'sPocket),每次限用一張,借書一冊。
借書時書後卡自書後袋取出放入讀者的借書袋內,然後依照日期再按索書號、作者或書名排列。
待圖書歸還後,借書袋即交還讀者保存。
此種方式借還書作業非常簡單,因此在照相流通系統(PhotographicChargingSystem)與電腦化作業方式未發展前仍被採用,尤其在英國使用地最普遍,而亦稱之為布朗系統(BrownSystem)。
然而它最大的缺點為讀者之借閱紀錄無法長期保存。
施瓦爾茲為改善布朗圖書流通系統的缺失,在其發展4年後便提出改良措施。
施瓦爾茲為圖書館實務工作者,17歲即進入紐約一見習圖書館(Apprentices'Library)服務。
他累積16年的工作經驗設計一套流通作業方式,以借書卡替代布朗法的借書袋,而將借書卡配合書袋卡一併使用。
他將此方式稱為混合式流通系統,一如他對其編訂的圖書分類法(採用數字、字母、分類3種組合)命名為混合式系統(CombinedSystem)。
借書卡主要記錄讀者借閱書籍的相關資料,它採用卡片形式便於排列與查詢,從此紀錄中可了解某一讀者借閱了哪些圖書及其歸還狀況。
施瓦爾茲的倒轉布朗法於1881年1月1日為密爾沃基公共圖書館(MilwaukeePublicLibrary)正式採行。
該館將施瓦爾茲的構想略做修改,使用目錄卡片大小的書後單(BookSlip)與會員單(MemberSlip)作為流通紀錄。
書後單註記圖書類號、借閱者號及借書日。
會員單則註記借閱者號、圖書類號及歸還日等項目。
倒轉布朗法經使用數年後漸為其他新的流通方式所取代,然1900年代初期發展的紐瓦克流通系統(NewarkChargingSystem)、迪克曼流通系統(DickmanChargingSystem),至1940年代發展的照相流通系統等,仍以倒轉布朗法的作業方式為基礎,然後予以做適當的改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