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木牌】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滿文木牌是中國清代初期一種書寫在木牌上的滿文原始檔案。
清代在入關前,多將公文書寫在木牌上,用於往來傳遞。
清代楊賓在其〔柳邊紀略〕中記載有:「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有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
木牌的製作為削木而成,薄片型,不加任何塗飾,長與寬的尺寸並無定律。
大木牌大約長30釐米,寬4釐米;
小木牌大約長17釐米,寬2釐米,因其與牌相似,所以稱為牌子。
牌上均用滿文書寫,木牌上端製有一小孔,累積多片以後,就用牛皮條貫穿,掛在壁上,便於保存,稱為檔子或檔案。
檔案一詞,也就隨著清朝對全國的統治而傳遍全國各地,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1935年原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在整理清內閣大庫檔案時發現了26支木牌,1978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在清理內閣雜檔時又發現了2支木牌。
現總共存世滿文木牌28支,均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滿文木牌都用新老滿文交替階段的滿文書寫,所記為清武吳郡王阿濟格於崇德元年(1636),率滿、蒙、漢八旗入關之事。
其內容主要記有阿濟格軍隊與明軍作戰,在北京周圍攻克城堡,俘獲什物品數目,以及率兵的將領所發布的命令等。
雖然滿文木牌存世數量不多,但對研究清初歷史及滿族語言文字,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